立即下载
“创新”成“创负”是什么在作梗?
2019-07-31 21:14:16 字号:

在基层采访,常常发现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不少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一些上级部门好“创新”,各类“创新”政策和做法一个接一个甩下来,然而大多是有名无实的“新概念跑车”,不仅跑不了基层的“路”,起不到推动工作的效果,还给基层平添不少负担。(7月29日 半月谈网)

从大的角度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小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推动工作的引擎,是提质增效的法宝,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抓手,创新已经融入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不争的事实。

对各级党政机关而言,创新无疑是工作推动、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无论是上级机关、还是基层单位、抑或是党员干部本人,无论是做党建工作、还是群众工作、抑或是业务工作,思想意识、实践举措等的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服务群众、推动工作等方面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近日半月谈网记者通过在基层采访发现,不少上级机关为基层推出的“创新”举措,却为成了“创负”,既没有起到推动工作的效果,还为基层添加了负担,本应受到基层干部欢迎和支持的,却被受诟病和吐槽,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教训更应吸取。

事实上,无论是有的地方不顾老党员没有或者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实际,要求其在党员学习活动时用App打卡定位,填写相关信息;还是为了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不顾基层实际,一刀切要求每个乡镇打造一个上百亩农业基地,每个村要打造一个50亩连片农业基地等等“创新”举措,表面上看似乎都是通过有别于常规的举措去落实政策、推动工作,但这些不接地气、一刀切、脱离实际的“奇思妙想”,实则与创新的初衷和目的是背道而驰的,除了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外,更有权力滥用之嫌。

“创新”成“创负”,把好事办成坏事,既反映出少数上级机关,对基层实际调研不深入、了解不准、掌握不够,指导基层工作措施不力,推动基层发展的工作粗糙外,也暴露出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使命感责任感不强,不作为乱作为,甚至有权力观政绩观错位的问题。

“创新”举措,沦为鸡肋、变为花瓶、成为负担,不仅会浪费国家资源,耗费基层党员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挫伤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会在党员干部和群众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减少和杜绝“创新”成“创负”,切实让创新成为基层推动工作的动力,成为基层党员干部减负增效引擎,还是要坚持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上做文章。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善于用群众的眼光和思维、站在基层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多深入一线调研,多听群众的意见和基层的呼声,把情况摸实、把问题找准。创新举措的推出要坚持谋定而后动,既要新、更要实,切忌搞“新瓶装老酒”“搞材料包装”“玩概念”等形式主义“创新”。

说到底,要避免上级“创新”为基层“创负”,就要通过持续不断地作风改进和坚持不懈的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创新举措的论证、推出和实施、改进,切实通过创新为基层和基层党员干部减负增效,为基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为人民群众带去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白文福

来源:红网

作者:​白文福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