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理智追星,喜爱不是窥探他人隐私的借口
2019-08-04 16:40:42 字号:

8月3日晚,网友曝出王一博个人手机号被黄牛泄露,卖给私生饭。私生饭在得到电话后,不断进行“骚扰”。对此,王一博发微回应了手机号被泄露一事——“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请理智爱我。”(8月4日《新京报》)

隐私权是一种基本的个人权利,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下列可归入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之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未经他人许可,私自公开他人的秘密等等。在这个事件中,卖号的黄牛和买号的这部分粉丝,都无不侵犯了王一博的个人隐私权。

无独有偶,此前,崔永元因在北京机场被偷拍而拍案而起,德云社也在官微上郑重声明,旗下多位艺人的住址、行程信息被多次泄露、传播以及售卖,要用法律武器捍卫德云社艺人的隐私权。艺人杨坤也曾饱受私生饭行为的困扰,在演出时随时随地被跟踪,甚至私生饭还搬到杨坤家楼上,随时监控杨坤的行踪,即使半夜也会突然跳出来,或者往杨坤家门缝里塞照片,更夸张的是趁着杨坤不在家竟然多次撬门进入。这背后折射的是明星、黄牛、粉丝之间的利益拉扯。

“黄牛党”就是俗称的"票贩子",主要“从事”对诸如演唱会、明星活动、节目等的门票低吸高抛赚取利差的“工作”。近几年来明星娱乐行业迅猛发展,黄牛业务也随之“扩充”,对明星信息的贩卖涉足到了航班信息、身份证号、护照号、家庭住址等,逐渐发展为一条在打律法擦边球的黑色产业链。《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在网络上兜售个人信息。这个违法行为如果情节比较轻的,至少构成侵权行为,如果情节比较严重,会构成犯罪行为,最高可达7年有期徒刑。”

那为什么“黄牛”依旧在市场猖獗,并获利不断呢?归根到底还是利益驱使。正所谓有买则有卖,“黄牛”泛滥的本质还是因为大量的市场需求。对于粉丝而言,手握明星们的隐私,才能更加亲密的与爱豆互动。在公司蹲守,在入住酒店“偶遇”,乘坐同一班飞机,接机,甚至在爱豆参演的某部戏中做群演,这些都需要掌握精准的爱豆私密信息。于是部分粉丝虽然嘴上嫌弃黄牛,但为了近距离接触偶像,他们还是不得不求助于黄牛,形成了所谓的供需合作。部分粉丝的爱甚至愈演愈烈,见面已经不能满足对靠近爱豆生活的需求,直接发生购买号码,电话骚扰的过分行径。

这种强行介入明星个人生活的“爱”真的合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明星也是人,有自己的生活,在舞台上呈现的作品是他们愿意与公众交流的方式,在舞台之后,是他们个人的私密空间,理应不被打扰。

得到明星的私人信息更不是一件粉丝在饭圈可以拿来沾沾自喜,彰显自己与他距离更进一步的事情。王一博手机号被泄露事件中,网络上不乏“王一博真的接电话了,声音好温柔”“今天打通了王一博的电话,明天肖战、李现继续打”的言论,将自己的违法行为包装为一种个人“福利”,实在令人嗤之以鼻。但凡一个普通人多次接到诸如房地产、教育机构的骚扰电话也会感到生气和不耐烦,更何况明星接受的会是一连串的电话攻击呢。退一万步来说,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下,明星的价值多被艺人排行榜的排名、代言产品的销量、电影电视剧的播放率等所衡量。追捧一个明星最好的方式无非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他的事业发展得更好,与其高额违法购买个人信息,不如将钱财用在能够证明他们影响力的地方。简而言之,关注作品,远离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支持。

“舞台上发光的他,和舞台下挥舞手臂的我们,就是和偶像最好的距离。”追星需要理智,不能逾越私人界限。

文/刘文慧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慧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