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不会说“谢谢”的人,不配享受美德的馈赠
2019-08-23 23:05:17 字号:

不会说“谢谢”的人,不配享受美德的馈赠

有时候让座也会给自己添堵。

据红星新闻8月23日报道,近日在G62次列车上,女子王某见另一女子刘某带着孩子座位拥挤,便好心让出座位。但刘某并未表示感谢,引起王某不悦。随后王某因车厢拥挤,回到了自己座位上,带着不满情绪的她再次起身时用力翻起小桌板,险些夹到刘某孩子的手,双方遂起冲突,继而撕扯殴打。最终民警认为刘某责任较大,经调解后,刘某向王某当面道歉,并一次性赔偿王某的医药费等一系列费用2000元人民币。

类似的让座风波,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公交地铁上因为让座迟或者未让座事件屡屡诉诸媒体。比如此前福建泉州K1路公交车上,一个坐在爱心专座的女孩,因让座慢遭大妈辱骂殴打;再比如福建福州一辆正在行驶的公交车上,一位老人因为年轻女孩没有给自己让座而破口大骂。

让座风波的根源就在于,有些人把别人因为道德和文明约束做出的谦让,当成一种理所当然。而让座这种事坏就坏在理所当然的理直气壮上。

回到这起让座事件中,一个是因为这种道德行为“热脸贴了冷屁股”而不悦,另一个所幸当成一种理所应当而坦然接受,而矛盾的冲突点就在于是否要说“谢谢”上。

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王女士的不悦源于行为本身没有得到“回报”(也就是一声谢谢),可问题是,献爱心应不应当要回报?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是圣人,只有良性互动才能让这种爱心传递,否则,这样的善意就会被“雪藏”。

对王女士来说,她并非需要一声“谢谢”为自己的行为添彩。其实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以及她从这种行为中获得的道义感,都可能比一声谢谢重要得多。但她为什么又要表现得不悦呢,可能源于一种失落感,即正义行为遭遇“白眼狼”的心理反差。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每个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即做出去某种正义行为后,正面的回应远比“一声不吭”更能让人觉得舒坦。

再看刘女士,让座本身的受益人是自己的孩子,说句谢谢又何妨,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文明素养。在这样的长途旅行中,能有人舍弃自己的作为让给自己的孩子,欢喜还来不及,何以表现的这般冷漠无情呢?

一个冷冰冰的人,就不配享受美德带来的好处。

毕竟,百分百奉行拿来主义的人,从来不会怀有一颗感恩和敬畏之心,在她们的眼里一切“本该如此”。而且“不求回报”不代表我们可以无视奉献者的好意或者帮助,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回报,被帮助者都该做出反应,否则就无法形成一股有效的社会力量来持久的贯彻下去,偶尔冒出来几个无私奉献的人,扭转不了整体形势,只有广大的群众认可并推行,才会形成一股良好的社会风尚。

刘女士的行为,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把那些因为社会公德约束和自我约束而对他们产生的一些特殊行为,当成了自己的权利。“我弱我有理”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被帮助,应当被同情。

而每一次的“理所当然”,都是对社会秩序的一次无情鞭挞,对道德文明的一次冷漠摧残,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的一次破坏。

我们应当警醒,当理所当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麻木和无知,就会陷入底层的漩涡里,不能自拔。受到别人帮助说句谢谢,很难吗?别人可以不需要,但我们不可以问心无愧,这是生而为人最起码的素质。

文/陆玄同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