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短视频的下半场,Vlog会是下一个风口?”在2019年的各类预言中,这一喊话尤为洪亮。根据You Tube官方定义,Vlog全称Video Blog(视频博客),其创作者(Vlogger)往往通过自己的视角记录日常生活片段,并将这些片段拼接成1~10分钟左右的视频日志,无需刻意的故事与剧情,却是展示生活和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
2018年下半年,原本小众的Vlog成功在短视频领域“C位出道”。国人对Vlog的追捧,大多始于娱乐明星欧阳娜娜。截至2019年4月24日,#娜娜的Vlog#微博话题阅读已达9亿,讨论45.3万。以“留学生Vlogger”和“穿搭博主”的身份,欧阳娜娜完成人设反转并圈粉无数。与此同时,集图像、文字、音乐于一体的Vlog,已经被视为一种青年生活的“高级表达方式”,并在KOL的引领中下沉于各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抓住了“95后”“00后”等年轻一代的内容偏好,Vlog也成为传统媒体的新宠。4月23日,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在青岛举行。此前,为更好地展示海军精神及海军文化,人民网人民视频曾联合“金台点兵”工作室共同发起“我的海军Fun”系列Vlog征集活动。这不是主流文化与主流媒体面向Vlog受众的第一次渗透。
早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系列报道中,记者们就争相做起了时尚的“弄潮儿”,制作了不少为群众热议的“两会Vlog”。奇妙的碰撞带来的是观者的视听新体验与猎奇心的满足。中国日报在《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中探讨“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第一次参加两会”;成都传媒集团《两会VLOG丨这是一条揭秘两会夜归人欢乐日常的VLOG》记录记者工作的日常;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制作的Vlog《我看见·两会中的女记者》,展现女主播们有多“拼”;中国网的《开箱记》,探秘记者和人大代表的行李箱……这些Vlog把“后台”搬到“前台”,“我要去选一个好位置”“今天天气非常好”等人格化及生活化言语频现,女主播妆前妆后,记者们在超市买辣条、泡面,以及他们凌晨两点的工作状态,都一一呈现在观者眼前。不仅如此,媒体们还通过剪辑包装给全国人大代表做可爱的特效,通过变速、魔音使节奏轻松明快,无论是Vlogger的网感、技术的辅助还是内容的趣味性,都与年轻人的审美相契合,这般呈现让公众对“两会文化”的认知焕然一新。
这次报道中,用Vlog+人工智能收获了数十万、百万点击量的媒体,既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还有《陕西日报》《扬子晚报》等地方性媒体。其中,《湖北日报》的《楚楚说两会:生态文明,湖北这样建设!》,《扬子晚报》的《江苏好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先管好“水缸”》等内容在戳中群众心声的同时,也让网民听到了代表委员的现场回复,如此边看Vlog边留言,成功激发了人群民众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政治参与感及认同感。
创作最难的地方,或许就在于要如何不让受众把作品扔在一边,而选择去刷会儿抖音、喝个小酒。习惯了在客厅沙发把电视新闻的单向播报当“背景音乐”的观众们,突然在同类新闻中刷到记者们在镜头前翻箱倒柜,聊“两会”着装、追“星”秘笈,这些不一样的两会打开方式让一众网友不禁纷纷留言道“非常可爱”“等更新”“要链接”,俨然从过去的旁观者变身时政新闻“up”主的铁杆粉丝。
尽管如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是,受众对新闻“周边”、个人生活的关注仍然多于对两会提案、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成功融合的传播案例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尴尬、失败的尝试以及广博的进步空间;特定时期的集中“弄潮”也未能形成受众用Vlog学习主流文化、表达政见的强劲春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人数已达6.48亿。Vlog作为短视频的一股新鲜血液,在国内仍处于小众的成长期,却已催生出一批高人气Vlogger。新浪微博@井越、@冬瓜、@飞猪等,均通过发布Vlog博得百万粉丝。网友唏嘘,“拍Vlog的人都火了,而我还不知道Vlog怎么读”。
不难看出,Vlog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国内的发展仍集中于个人生活的表达,例如学习生活展现奋斗品质;旅行日志尽显精致、向上的生活态度;开箱测评推动网红3.0时代的网红经济等。它们以自然平凡的生活记录为主要内容,以Vlogger独特的人格为支撑,用到位的非线性视觉逻辑和影像审美为受众带来制作精良的内容,如此区别于“抖音”15秒短视频的炫技、秀颜值,以及“快手”偏草根的土味、恶搞、审丑取向。
然而,Vlog不仅存在着短视频所面临的内容质量有待优化、版权意识亟需明确和行业监管任重道远等治理问题,其本身也在技术赋权的同时为技术所困,制作的高门槛使其难以被广泛运用及量化生产。只有拓宽PUGC的内容生产模式,搭建社群联系,让主流文化kol也更多地参与到Vlog的制作中,才能更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高效传播主流文化及主流价值观。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彭兰建议,“在短视频传播中,政府和企业应在文化层面主动‘转基因’,提升议题和产品的“生活质感”,以人为本,通过人的视角,关注人的故事、展现人文光泽”。 Vlog“人”在,“文”亦应当在。主流文化要如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新常态,如何让“人文光泽”与时代共振,仍是学界与业界的重要课题。
文/陈凯欣(北京交通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陈凯欣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