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28日,《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拟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10月30日《人民日报》)
中小学生减负,是近年来教育政策的大势所趋。早在2018年12月28日,由教育部等九个部门印发并实施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为中小学生综合减负,形成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协同推进减负工作的合力制定措施。该措施中明确指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据浙江省教育厅官网显示,此次浙江发布的“减负工作实施方案”,正是根据教育部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并结合当地实际而起草的。
减负举措受争议,缘于网友的误读。浙江省此次出台的减负方案,之所以受到广大网友关注和热议,主要是针对其中一条举措,“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不作业”。许多网友甚至学生家长都对此表示反对和不理解。关于这条措施,方案里是这样解读的:“关注学生差异,保障睡眠时间。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由此可见,该措施并不是像网友所解读的,强制小学生超过9点后不能继续做作业,而是在家长的同意下,学生可以免受老师的惩罚。实际上,它关注到了学生间学习时间的差异性,因此通过条例的形式,给学生因做不完作业而耽误睡眠开了一个合理的“窗”,是体恤学生的人性举措。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符合教育改革目标。这一举措站在学校、家庭的双重角度,体现着学校、家庭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配合。家长签字确认的过程,能够起到反馈的作用,及时提醒老师布置作业的量是否适中,使得教育不再是学校老师的单方面命令与执行,这一点正切中了国家“形成多方减负合力”的教改目标。
明确规定作业时间,是将减负方案“化虚为实”,不失为减负路上的一计良策。用限定写作业时间的方式,虽然有几分生硬,但却是切实可行的。除浙江省外,我国多个省份也相继台过中小学生减负举措,如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实施方案》,它在保障学生睡眠方面的这样规定的:“学校和家长要保障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对于怎么做才能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却未提及。在强化家庭教育角度也仅以“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培养孩子健康生活习惯、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措施列入条例,仅仅停留于提醒、呼吁家长层面,具体的举措却看不到,更别提可行性。相比之下,浙江省的“晚9点不作业”的措施就显得切实可行,不假大空。先不谈实施效果如何,它能够将减负措施“化虚为实”,不再仅流于表面、倡导呼吁,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
在阅读《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过程中,相比其他条例,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出,方案里“数字条例”变多了,措施切口变小了,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了,例如条例对于“校外补习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小学生早上上学时间全面推迟至8:00以后”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条例,都是减负过程中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浙江省出台减负方案,是教育改革迈出的一步。目前,浙江省的“减负实施方案”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广大家长老师大可对于方案提出建议,共同完善制度,在一次次的修缮中凝聚更多社会共识,让减负更加名副其实。
文/尚佳(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尚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