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自媒体账号“你的游戏我的心”的一篇揭露网易裁员黑幕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章作者详细讲述了自己作为网易前员工,身患绝症后被公司变相强行裁员,且因反抗和维权而遭受种种威胁的经历。两天后,被谩骂声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网易正式发布声明向当事人道歉,并称将进一步对事情进行调查核实,妥善处理。
虽然事件仍未有结果,这一声明也仍充满“简单粗暴”的色彩,但网易的回应,起码表明它意识到了问题发酵的严重性,将会为挽回自己的形象做出一些能服众的动作,相信有关劳动部门也会介入调查。由此看来,相比文中提及的其他遭受不公平待遇、被逼离职却选择忍气吞声的同事,这位员工似乎是幸运的。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会发现这无疑是“舆论倒逼”的又一胜利。但是试想,如果这位员工没有身患绝症,没有斗争到底放手一搏,而是与大多数人一样为了前途默默咽下苦果,这种无视法律的暴力裁员,何时才能停止伸向弱势劳动者的黑手?舆论发挥了应有的监督功能,是可喜的,然而当被裁员工的合法权益只能靠舆论压力来保障,是可悲的。
正常的逻辑应该是,职工有选择是否离职的自由,企业有选择是否裁员的权利,如果有必要进行经济性裁员,则须遵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正常流程,且要征得职工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此外,企业还需要依法向职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如果出现纠纷,职工可以提请仲裁上诉。但是在这一事件中,职工的选择自由被剥夺、合理的维权遭威胁、法定的补偿金变成了所谓“员工福利”,甚至还被扣上有关部门认定“反动”的帽子。企业的确不是慈善机构,在竞争残酷的行业环境中,可以采取手段压缩成本,但这不应该成为它将价值凌驾于员工作为个体的“人”之上、将利润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理由。如果被裁员工只能靠字字泣血的自述文章来点燃公众的怒火,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证明企业并未扮演好保障被裁员工合法权益的主要角色。暴力裁员背后,是企业制度与文化的冰冷,是企业对法律底线的漠视。
其实,2018年年底,网易就被曝出过大幅裁员、毁约应届生等负面新闻,但是并没有因此受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介入调查。此次时隔一年后的暴力裁员,将网易再次置于公众批评的中心,昭示了大厂利益至上的痼疾,更折射出劳动行政部门监管的缺位。保障被裁员工合法权益,企业应当肩负起首要责任,而劳动监管部门则应是最后一道防线。
提请劳动仲裁,总体而言是十分有效的维权手段,但也存在只看结果而不关注过程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公司在与职工拉锯战的最后关头支付了赔偿金,就不会受到惩处。然而,对拉锯期间的曲折不加过问的做法,会使一部分劳动者失去继续维权的耐心和信心。假如这位网易员工没有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坚持抗争,怕是也会被公司成功哄骗、恐吓,从而放弃走仲裁和法律路径,成为众多哑巴受害者之一。法律得不到落实,无视劳动者权益的企业得不到严惩,必将形成劳动者越发弱势、资本方越发强横的恶性循环。像网易这种变相裁员且不愿意支付赔偿金的现象,在竞争残酷的互联网行业中,并不罕见,甚至已“蔚然成风”。企业终归还是以盈利为目的,劳动监管部门要切实主动负起监察职责,尽早参与进劳动者维权的过程,及时介入调查那些不合理的裁员现象,不能等到“舆论倒逼作为”的那一天。
全民皆媒的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舆论正在发挥着“公权力”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意识到,依靠舆论压力来使事件影响扩大、进入公众视野,从而促成责任方改过、有关部门介入,这一逻辑是悲哀的,它意味着,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这条机制链上,每一环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希望被裁员工的利益不再只能靠舆论压力得以保障,而是让守法、有情的企业管理,切实的劳动监管,和更加完善的法规制度支起一张密实的保护网,保留他们“告别的尊严”。
文/彭美琪(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彭美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