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发展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看,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19年12月2日 《经济日报》)
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是当前发展的目标。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国家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统筹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法人单位占比略有下降,中西部地区法人单位略有提高。探寻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发展协调的直观体现。也是中西部地区对各类要素吸引力的提升,为当地城市产业集群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人才互通,资金流动、资源共享等方式,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让广大劳动者共享改革“红利”势在必行。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13市全部进入高铁时代,当地的产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还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由此可见,铁路是推进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黄金带”,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铁“黄金带”正助力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新格局。也是在同一时间,郑渝高铁郑襄段、郑阜高铁、京港高铁商合段同时开通运营。以郑阜高铁为例,这条线的开通不仅让中原城市群更加紧密,许多城市与地域陆续进入了“1小时通勤圈”“2小时生活圈”和“8小时交通圈”。作为中原地区连接江淮及长三角地区最便捷的快速通道,郑阜高铁连接中原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缩短的不仅仅是时空距离,高铁的开通还将淡化城市的边界,进一步密切了中部地区与沿海的经济联系,对推动高铁网络和区域经济更高层级上的互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地区是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如果两地依托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运用“互联网+高铁”战略定位,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一定能在2020年打赢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来源:红网
作者:徐晨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