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以“湖北农妇捐髓救人 大家帮她卖橙”为题,报道了一则暖心故事。37岁的马梅芳因捐献骨髓耽误卖橙,经媒体报道后,得到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几天就接到网络订单2000余件,被其义举感动,1000余位网友添加了她的微信,要求买橙子。
中华民族向来推崇一句古话:“好人有好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话却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不可否认,善行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回馈,然而好人却始终不会被社会所忘记。我们所做出的牺牲,总是有人会惦记着。当善意被传播之后,无论多大的付出也会有人分担。
试问,马梅芳的橙子是最好吃的吗?不一定!那网友们都十分想吃橙子吗?也不一定!然而,橙子却在短时间内销售殆尽。事实上,马梅芳的橙子因包含善意的付出,使之充满了别样的“味觉体验”。相信大多数网友购买橙子,不是出于一种同情和可怜,而是一种能参与分担善意的甜美与渴望。“助人为快乐”便是同样的道理。
现实一点看,不少人对骨髓捐赠望而却步。救人一命的善意不该仅有一人承担,此时,需要的便是“传播善意”。事实证明,善意在社会中的传播也能遵循“动量守恒定律”。马梅芳付出之后,她的负担和顾虑就像“牛顿摆球”一般,能完全传播给许多有善心的人。
社会需要一种能迅速给善意分担压力的机制。这种机制不能局限于捐钱、捐物、摇旗呐喊,而是真正能贴近好人现实需求。当好人不能卖东西的时候,有人帮忙卖东西;当好人无法带孩子的时候,有人帮忙带孩子;当好人不能办理生活琐事的时候,有人能搭把手帮忙办理。
这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助人为乐不必默默无闻,有困难应该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担。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