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讲真话、真实反映问题,是大家眼中干部最值得肯定的品质之一,也是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但记者近期在基层采访却发现,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此仍然认识不到位,把下属反映问题当成“捅娄子”“使绊子”,使用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加以惩治。(1月17日《半月谈》)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干部把基层干部讲真话视为嘴巴不严、自曝家丑,认为他们是官场异类,或者把他们“打入冷宫”,或者把他们调离核心部门“晾起来”,更有甚者,让他们写检查、做检讨,会严重打击讲真话的干部,最终让讲真话成为基层“稀缺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经常面对面、手把手服务基层群众,上级的方针政策、单位部门的措施决策是否接地气,能否在基层落实,是不是受到群众的欢迎,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他们如果敢于讲真话,敢于把存在的问题说出来,这对上级领导及时认识到问题,及时改变措施策略,让方针政策、措施决策更切合基层实际,更好地在基层推行,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领导干部也是人,也可能在决策中出现失误。让基层党员干部挑挑刺、把把关,这既有利于单位部门广纳良谋、科学决策,又有利于跟踪问效、实施监督,及时查缺补漏、减少失误。然而让人痛心的是,极少数领导干部只想听假话、歌功颂德的话,而不想听真话、实话,如此闭目塞听,堵塞了听真话的路径,不能听到真话,一些问题就难以及时发现,及时改正,这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又快又好地推进,肯定是有害无益的。
以脱贫攻坚为例,它关系群众利益,是党中央部署的重要攻坚战,慢不得拖不得,否则就会贻误战机、影响战果,然而让人气愤的是,在一些地方,一边是扶贫项目嗷嗷待哺,等米下锅,一边却是扶贫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造成“扶贫资金拨付不如母猪产仔快”的现状。如果基层干部对这样的怪现象习以为常,不管不问,这必然会影响脱贫攻坚的进程;基层干部敢于说真话,上级领导敢于听真话,这对上级单位部门及时得到掌握有用信息,及时跟进,及时干预,是多么难能可贵。
关爱基层干部,请耐心地听他们说真话,这无论是对他们还是对自己,甚至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大有益处的。
来源:红网
作者:江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