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就要到了。往年,不少人选择在这期间远足祭扫、缅怀先人。据报道,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近期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
事实上,“云祭扫”并不是新概念,早在几年前就已逐渐兴起。疫情之下,人们虽然不能亲自到墓碑前祭奠先人,但祭扫重在表达感情,不管在什么地方祭扫,只要有真挚的情感,同样可以追思亲人。而且在互联网的连接下,寄语、献花、点烛等网上祭奠服务同样能传递人们祭奠先人的思绪,还能最大限度防范聚集性疫情,保住疫情防控成果,也能在不经意间推动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助推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形成。
每到清明祭扫,传统现场祭扫形式的弊端就凸显出来,年年如此,周而复始。清明祭扫期间激增的人流、车流,给城市交通、环保、安全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屡禁不止的烧纸钱、放鞭炮导致的火灾隐患(尤其是山林火灾隐患问题更加突出);又如,每年祭扫高峰人流车流叠加造成的交通拥堵。这些“祭扫问题”追本溯源,都与“现场祭扫”密切相关。 “云祭扫”能达到低碳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火灾事故等目的。然而,从实际推广情况来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文明祭祀,但依然未能形成普遍性的社会潮流,在清明节期间,各地依然面临很大的交通管控和环境污染压力。
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祭祀也是如此,相较于形式,内容更为根本。
受疫情影响,除了祭扫还有不少传统习俗都被改变,如春节拜年、走亲戚、聚会等都纷纷转入云端。但这些习俗的改变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全新的、更具科技感的方式,让传统习俗适应疫情形势。这些新兴民俗形式所蕴含的心意和理念,本质上与传统习俗并无二致。我们对这些新的习俗形式也该多些理解,以更好地应对当前防控疫情的需要。有理由期待,“云祭扫”不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替代性祭祀方式,它必将成为清明的新风尚。
来源:红网
作者:程方圆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