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为回应广大群众清明节祭扫诉求,郑州市民政局于3月17日发布了《关于清明祭扫服务管理的通知》:郑州市所有公墓、陵园、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继续暂停市民群众现场祭扫活动;暂停组织社区集体公祭、植树葬等群体性活动。各公墓、陵园、骨灰堂由工作人员代为开展一次集体祭扫;有条件的公墓、陵园,开展网上传热和代祭活动。(3月19日《财经快报》)
疫情犹在,临近清明,改革创新祭祀方式被人们又一次提及。郑州市提出的“开展网上传热和代祭活动”就是一种“云祭扫”。此前,广东、甘肃、江苏、四川等省份的不少地市已开了先河,对现场祭扫予以停止或限制,倡导各公墓设立“网上公墓”,推广完全没有污染且更为文明的“云祭扫”。
事实上,推广“云祭扫”并不容易,它的瓶颈在哪里呢?主要还是认知上的误区,比如“云祭扫”是对传统文化的藐视,再比如“云祭扫”是在消费死者等等,最终的结论是“云祭扫”不太靠谱。其实,对“云祭扫”持不认可态度者,也并非拒绝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对传统的国人来说,扫墓乃严肃、庄重的仪式,亦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如今要转换祭祀方式,的确会让一些人思想上“转不过弯来”。
要让“云祭扫”真正成为大众化的祭祀方式,还须从认知上予以教育引导。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丧葬习俗,有不可否认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合理的成分,也附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夹杂有目共睹的糟粕与愚昧,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死观,进而对社会风气也有所侵蚀和污染。
从另一方面看,传统的扫墓形式是祭奠者亲自到逝者的坟前哀悼、焚纸钱、磕头和除杂草等,本质还是借此寄托思念,“云祭扫”是否就不能达到此目的呢?“云祭扫”通过社交软件,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祭祀,还能在手机上“参观墓穴”“购买祭祀品”等等,既满足了人们祭奠逝者的心愿,也充分体现了绿色文明祭扫的风尚。同时,“云祭扫”在缓解交通压力、减轻管理成本等方面亦有积极作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举,也使祭祀效率大为提升。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还未过去,在国外形势日益严峻,推广“云祭扫”十分现实且必要。
来源:红网
作者:姚村社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