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一些企业为了渡过经济效益下降的暂时性困难,采取降低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措施控制运营成本,并得到大多数职工的理解。不过,一些职工向《工人日报》记者吐槽被降薪的“奇葩”经历:有人接到HR的电话直接被告知薪水降10%;有人因没及时回复微信群消息被扣钱;还有人公司业绩飘红却依然被降薪……
疫情的发生,影响了很多企业的发展,甚至是生存。疫情之初,倡导居家网上办公,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国家迅速出台相应的帮扶正常,为企业的尽量减少损失;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国家大力度推进复工复产,在保障人员的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让人们能够尽快回到工作岗位,恢复生产。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支持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和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积极协助做好稳就业工作,督促和协助企业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贡献力量。
人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此次疫情发生后的复产复工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事件。居家办公通过群里联系工作的,15分钟(包括第15分钟)内不回复,每月达到三次,降薪100元。超过15分钟的倍数,按次数计算;在疫情中业务逆势飘红,职工仍面临降薪……对于企业正常的降薪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企业也要生存。疫情的发生确实增加了很多成本,员工不能正常出勤,按照常规程序降薪是正常的。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对于非常时期,企业采取“非常手段”降薪真的可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但不是所有“理由”都可行。对于企业的不当降薪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方面,一些企业找“非常理由”给员工降薪,甚至是在违法边缘试探,虽然会降低一小部分人工成本,但同时也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这家企业不行了”;另一方面,降薪、裁员的出现,会造成员工心里不安,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同时员工的流失也会增加重新招聘新人、培训新人的成本;最后,在疫情中如果随意侵害职工权益,后期可能会带来较多的劳动争议,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所以,企业要慎重决策,才能在疫情过后更好的发展。
借“疫”降薪,需三思而后行。莫让借“疫”降薪,寒了员工的心,也使得企业失去了良好的口碑,甚至会引发各种劳动争议事件得不尝试。一个企业家的情怀,背后也浸润着成功企业的经营之道,尊重职工的企业才会赢得市场尊重,赢得更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来源:红网
作者:长虹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