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相信市场规律,不因“报复性涨价”进行道德评判
2020-04-08 17:58:24 字号:

相信市场规律,不因“报复性涨价”进行道德评判

经受着重大打击的餐饮业正陆续恢复堂食营业,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堂食就餐密度明显降低。面对成本压力,有的商家直接提价,有的商家偷偷缩减了菜品分量,这也让不少满怀期待的消费者感到难以接受。这不禁让人提出一个疑问:疫情期间餐饮业的惨重损失该由消费者来埋单吗?(4月8日 《北京日报》)

有网友评论称,“这哪是报复性消费,分明是报复性涨价”。此言差矣,且不说两者并不矛盾,甚至还可能因为消费者的“报复”,直接催生了经营者的“报复”。双方“愿打愿挨”的平等交易,也不必联想到为疫情损失埋单——就算没有疫情,还不是想涨价就涨价?

市场决定的价格,不应贴上道德的标签。就像茅台和苹果手机卖得贵,主要是出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品牌方敢于卖得贵,消费者乐得掏钱追捧。广泛竞争存在的背景下,有的拼价格,有的拼服务,有的靠质口碑和品牌保持高利润率,经营者与消费者各取所需,无可厚非。

疫情带来巨大损失不假,餐饮企业更是首当其冲。除了几个月无法正常营业之外,开门后的经营成本也有明显上升:招工难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就餐密度拉大带来的客流量下降,加上特殊时期与防疫有关的物资采购和环节增加,都使得维持原有利润率变得艰难。正基于此,商家一直以来的提价冲动,此时可能变得更加强烈,区别就在于敢不敢涨价和涨多少。

对于广泛报道、已经提价的海底捞和西贝莜面村来说,都属于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更是不折不扣的餐饮头部企业。相比于普通餐饮机构,他们多数门店都在一二线城市,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较强,且更看重品牌和服务,对价格变化不是特别敏感。尤其是在压抑了几个月后,很多消费者都有“报复性消费”的倾向,而连锁企业的防疫措施又更加令人放心,加之部分门店尚未开业,就使得这些企业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很容易做出涨价的决定——他们的品牌定位决定了,减量不是上佳选择。至于6%左右的涨幅,很可能只是一种试探,如果多数消费者表示反感,或者很多人受疫情影响消费降级,也不排除在一轮“报复性消费”之后,企业又把价格降回去。如何利润最大化的账,没有谁比企业算得更加精明。

当然,有两种情况下的涨价是需要干涉的。首先,集体串通涨价不允许为。如果不同餐饮机构背后串通,或是在餐饮协会的组织下,几乎同时、同幅度提价,就是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利用自身地位妨碍市场竞争,无疑会坑害消费者权益,理应得到严惩;其次,如果有政府补贴,也不应擅自涨价。譬如,多地通过发放消费券刺激经济,消费者凭券可以打折消费。本质上说,这是拿财政收入补贴消费者和商家,如果商家一边享受着政府补贴带来的实惠,反过来却又暗自涨价,就会消解消费券应有的作用——消费者还是以原价消费,甚至以为打了折实际却“吃了亏”。如此一来,消费券成了单方面对企业的补贴,不仅对其他企业不公平,也难以起到刺激扩大消费的作用。

相信市场规律的作用,不因涨价对企业进行道德评判;尊重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要保证消费者、纳税人的权益和行业秩序不受侵犯。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应对市场波动的正确姿势。

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编辑:陈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