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4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发生以来,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4月9日 《中国青年报》)
疫情期间,多通风、常洗手和戴口罩,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防疫行为守则,也成为大众必须遵守的个人卫生和居家卫生要求。这良好的个人习惯,在遏制病毒传播、保护个体健康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习惯的养成,在心理学上有一个21天习惯养成定律,按此规律要求,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疫情延续至今远超过21天,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业已形成。也正是如此,才会有近八成的人保持了这些良好的习惯。
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环境和形势的影响,这也是历次疫情等大事件所收获的正向效应,并因为渐次递增而得以巩固。时下大众在公共卫生习惯方面,较之于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也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卫生素养,减少传染病发生创造了条件。不过,就此认为公众卫生素养包括文明水平会实现质的提升,一些不良习惯会得到彻底的扭转,这种认识同样有些失之偏颇,也不利于后续措施的制定与跟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压力感和成就感的反向倒逼,以及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督,“好了伤疤忘了痛”造成了习惯递减效应,一些不良习惯又会死灰复燃。
就连倡导和推行了很久的公筷公勺政策,在眼下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一些调查的情况看,包括大型餐饮企业都未能完全做到执行公筷公勺标准,其他中小型餐饮企业情况自然不容乐观,程序上的标配最终也流于形式。
以此为鉴,需要政策层面做到因势利导。前不久,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二审。根据《条例(草案)》,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传染性流感时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等内容都被纳入文明行为规范。在文明倡导的基础上,将个人需要养成和保持的公共卫生习惯上升到法律层面,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定规范的方式进行巩固和提升,不失为一种好做法。随着文明行为规范普及程度的提升,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公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就会有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来源:红网
作者:堂吉伟德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