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反思“磕头学”,摒弃“混字诀”
2020-04-22 18:35:54 字号:

反思“磕头学”,摒弃“混字诀”

清代有一个庸官曹振镛。此人做过乾嘉道三朝大学士,获得“文正”谥号,还入了贤良祠。门生问他为何如此官运亨通,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原来,此人就是靠着唯唯诺诺,靠着“磕头哲学”,戴稳了乌纱帽,成了三朝元老。

将磕头磕成一门学问,曹振镛还真是一个“典型”。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其实就是秉承了一个“混”字,居然还混得不错,确实当得起一个“庸才”的称谓。现代社会,这样的干部还有不少,必须认真进行反思,否则,当“混”字真的成为某些干部的成功口诀,恐怕会冷了敢于担当、勇于奋进的干部的心。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投机钻营的“混”。磕头磕多了,便知道该如何投上所好,并以此钻营。混的不是百姓的口碑,只是“在位者”的青睐和重视。曹振镛最经典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例子,是在应对道光帝推行的“节俭政策”上。道光帝上台后,为了整治铺张浪费,扭转奢靡之风,决定推行“节俭政策”,曹振镛的“迎上”之法便是主动穿上打补丁的衣服。如此投上所好,最后的利益所得者只能是曹振镛自己,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无丝毫好处,还衍生出了一场大臣穿补丁衣服上朝的闹剧。放到现代来说,依然有些干部如此做,总想着蒙混过关,总想着只让领导看到领导想看到的,根本不想着真正把好的政策贯彻下去,根本不想着怎样让人民群众获益,这样的“混”败坏了政治风气,拉远了干群关系。对待这种干部,必须在教育约束上下功夫,在监督考核上下功夫,铲除投机钻营者的滋生土壤,才能让欺上瞒下的干部无所遁形。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明哲保身的“混”。磕头磕多了,腿也站不直了,心也拎不清了。一心只想成为官场文化上的强者,那就只能做工作能力上的弱者。清朝还有一个官员叫王文韶。此人官至军机大臣,却毫无主见,一日,与人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意如何,王不知所云,只得莞尔而笑,西太后再三垂问,王仍笑,西太后曰: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作为军机大臣,把重心重点都放在了如何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如此明哲保身于国家也实在无益。现代也有这种干部,被称之为“老油条”。这类干部深信“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是乎,遇见矛盾就躲、遇见困难就打太极成了常态。对待这种干部,必须秉承能者上庸者下的规则,将只会怕事、躲事的干部进行必要调整,将能啃硬骨头,敢打硬仗,冲锋在前的干部重用起来,才能形成正确的用人风向标,进而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推动工作。

总之,“混”之一字终究不能够长久,若想获得信仰的支撑,找到人生的意义,唯“实干”二字而已!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丽娟

编辑:陈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