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市教育局要求把“行作揖礼、使用公筷、谈吐文明”纳入中小学生文明规范,其中“行作揖礼”的要求引发热议。有人说推广“作揖礼”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契合当下防疫需要,不但学生要行“作揖礼”,而且建议成人也这样做。当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行“作揖礼”过于做作,是形式主义。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学会以礼相待很重要。学校重视礼仪教育,规范学生行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若过于强调、拘泥礼仪的形式,就是形式主义。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及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一整套繁文缛节。不过到今天,繁复古礼已经不合时宜,已遭到舍弃。现代社交礼仪总体上趋向简便。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古礼,包括“作揖礼”在内,在时代进步中已被扬弃。今天若再拾起被舍弃的繁复古礼,与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不合拍。
一个“作揖礼”无法表达现代人丰富的问候致意需要。现代人际交往礼仪讲究因人而异。有人比较拘礼,有人则不太拘礼。礼尚往来。对拘礼者自然要回之以礼。对不拘礼者,放松相处,反而更容易拉近感情。日常交往中见面打招呼,也要看对象、看情况,有的相互点头致意,有的扬手示意,有的抱拳致礼,还有的握手、拥抱。为表达敬意,鞠躬的情况也是有的。丰富而不失礼貌的问候致意方式里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差异。这种差异,一个“作揖礼”能传达出来?
即便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人们自觉减少肢体接触,保持社交距离,相互碰面问候时,也总能找到合适的致意方式。“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大家并不会因为疫情要保持社交距离,少了握手和拥抱,相互之间就冷漠了、生分了。倒是见面时,相互故作姿态,来一个陈腐的“作揖礼”,多少有些生分和不自在。
至于在中小学生中推广“作揖礼”,更是多此一举。正如有人说,握手礼只存在于成人世界之中。学生之间并无握手习惯。同学之间相处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学生在生活中有礼貌就行了,见到长辈,甜甜地叫一声、问个好,就是有礼貌的表现。学生行礼的场合多见于仪式、典礼或者在校园里碰到老师时。这些场景中学生如何行礼,早已约定俗成。比如,少先队员一般行队礼,非少先队员行鞠躬礼或注目礼。现有礼节足以表达敬意和庄重,师生已经习惯,实施效果也不错。现在在学生中推行“作揖礼”,那现有的少先队礼、鞠躬礼、注目礼还要不要呢?尤其是少先队礼,它不仅仅是礼节,还表达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丰富内涵,这岂是“作揖礼”能够替代的?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传承,但我们要发扬光大的是其中的“精神命脉”,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格等等。至于那些外在的、且已被时代扬弃的繁文缛节,大可不必再翻出来推而广之,因为它不合时宜,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