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接受媒体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院士表示,在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大学生增压,适当增加学业负担。
中小学生要减负,大学生要“增压”,已经上升为社会共识。目前,教育部已经在顶层设计上为学生“增压”。比如,《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通知,要求消灭“水课”、取消“清考”,其实就是向高校“施压”,进而把压力传导给学生,确保“混日子是混不到文凭的”。然而,光施压是不够的,还要了解“为何部分大学生就是紧张不起来”。
首先是如今大学生面临的选择或者说“诱惑”,实在是太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一入了大学,几乎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心读书。而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让大学生很容易得到“即时的满足愉悦”。读书搞研究、接受科研挑战,可以获得满足成就感,但是毕竟相对时间周期长,甚至要经历一番“冰寒彻骨”,刷刷手机,似乎“分分钟能开心”,对“自然人”而言,在学业上自我放弃高标准严要求,显得很自然。
其次是时过境迁,如今大学生的平均家庭条件大为改善。从上世纪70年代起,高考“上大学”,是与“改变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如今中国经历长时期的财富积累,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优渥。家庭条件更好的学生,改善经济状况的学习动力不存在,在寻找奋斗动力的路上恐怕要摸索更久。事实上,当下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很头疼的“缓就业”难题,是有现实经济基础的,那就是不少学生家庭“不急着孩子找工作改善家庭经济”,所以对学生毕业后“混着飘着”有足够包容度。
一味谈给大学生“增压”,不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这样的高校也是在推脱责任。中国目前国情下,中小学生拼命学,目的很简单,就是“上大学特别是好大学”。而不少大学生一上了大学,因为中学苦学影响,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厌学的。再也不能以升学或者说所谓改变命运的统一说辞让他们立即紧张起来。大学得是给学生多重选择、得是为他们的潜能才干赋能的地方。不妨通过立德树人、职业规划、学科教育等方式,让大学生确定新的目标,激发内生动力,并通过个性化针对性的学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为他们创造“通往梦想目标的路径”。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而学”“怎么去学”,让他们追求“延迟的、勇于攀越高峰的快乐”。
如今社会发展太快了,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获取简单机械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花四年甚至更多时间获得机器人花一周时间就能做到的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就是不负责任。大学生要在精神上补钙,补意志钙,补创新能力的钙,补责任担当的钙,补家国情怀的钙,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快速迭代的大趋势,适应“机器、人工智能换人”的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