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当下推广“拱手作揖礼”未必应时
2020-05-30 18:48:43 字号:

当下推广“拱手作揖礼”未必应时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推行拱手作揖礼,传承中华传统礼仪”的提案。日前,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杨朝明。杨朝明建议,大中小学各级院校,发挥传承的正确引导作用。广大教师、家长发挥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纳入学生习惯养成体系。(5月30日 澎湃新闻网)

前段时间,浙江衢州市两会的与会人员“见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礼”的做法,引发公众对如何行见面礼仪的广泛讨论。且近些年,关于如何弘扬传统礼仪的话题一直经久不衰。不可否认,突发的疫情,为传统礼仪发扬光大提供了好机会。有政协委员提议推行拱手作揖礼,自有其缘由。然而,有机会,却未必有好时机,推广传统礼仪不能急。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事实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面礼仪。例如,新疆维吾尔族男士见面时不握手,而右手放在左胸前,身体前倾三十度,说“萨拉木来坤”(祝福)。类比“拱手作揖礼”,少数民族的一些见面礼仪也能避免肢体接触,实用性并不差。倘若在学校范围内推广“拱手作揖礼”,少数民族地区或有少数民族的学校该如何遵循?

可以看到,除了常见的握手礼,生活中还有不少现代礼仪形式,例如少先队有队礼、解放军有军礼、普通人有鞠躬礼等等。当拱手作揖礼遇到举手礼或握手礼时,两者是否能实现对等,恐怕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礼仪文化研究,才能得到广泛认可。推行“拱手作揖礼”必然会经历新旧礼仪冲突的漫长演变过程。拱手作揖礼是“防疫礼仪”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此时推广“拱手作揖礼”的必要性不是特别强。

在提案当中,杨朝明委员表示:“应当摒弃西式的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的拱手作揖礼。”我看大可不必。一类礼仪的诞生、传播及发展自有其文化根基,全面摒弃一类礼仪,不是一种文化包容的思维。何况,推广一类礼仪,既要有中国色彩也要与国际接轨,既要有文化内涵也要有实用精神。仅仅为了推广礼仪而推广礼仪,不考虑礼仪推行中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兼容性,就是在制造繁文缛节,引形式主义挤占礼仪文化。

无论何种见面礼仪,都是约定俗成而来的礼仪形式,喜欢、坚持的人多了,自然会流行开来。我们可以从宣传层面上鼓励拱手作揖礼,但没必要经由行政手段推广拱手作揖礼。在合乎现代价值观念的情况下,鼓励礼仪形式自由发展,才是当下应该提倡的。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