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央持续发力精文简会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依然文件如山、会议缠身,为群众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被大大挤占。据报道,4月上旬,沿海地区一名乡镇干部在参加了一周以来的第9个会议后,连用三个“累”字形容自己的状态”;一个未摘帽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一个月共计参加了71次视频会议。(6月15日 《人民日报》)
文山会海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也是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尽管中央持续发力治理文山会海,但一些地方依然积习难返,热衷于制造文山会海。
未摘帽的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书记、县长一个月参加71次视频会,这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想来真是匪夷所思。
这71次会议都要县委书记、县长参加,应该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既然重要,不妨晒晒这71次都是些什么会,也让群众帮助监督,书记、县长都贯彻落实好这些会议精神没有。否则,会议精神不贯彻落实到位,开再多的会也都是流于形式。同时,也让群众帮助评判一下,这些会议到底是哪些部门组织的,开了多长时间,主要是解决哪方面的问题,会议内容干货多不多,书记县长到底有没有必要参加。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会议是求真务实的,还是形式主义的,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不公开晒一晒这些多如牛毛的会议,可能有些部门还自我感觉还不错,总以为自己组织召开的会议是正当的、必要的。
一些地方热衷于制造文山会海,总的根源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具体来看,有以下原因。
源于思维惯性影响。很多地方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认为上面部署的任务、布置的工作,我只要依葫芦画瓢开了会,表明我重视了强调了部署了,我就尽到责任了。以会议落实会议,远比其他推动工作的方式要轻松,这既转嫁了责任,又省费力督促推动之苦。
源于对下级不信任。有人反映,很多会议内容重复。为什么同样的内容要反复开会布置强调要求?归根结底还是对下级部门不放心、不信任。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敲。现在屡屡运用开会的“重锤”来敲打下属,那就意味着上级部门不认为下属是“响鼓”,需要靠反复开会强调来让下级重视某项工作或任务。
源于推动工作乏策。一些地方喜欢召集会议,很多时候是源于下级某些工作或任务推不动,或者进展不理想,效果不明显,但又想不出其他有效招数推进工作,就只好通过频频开会来给下级施加压力。
源于乱发“丝线”冲动。很多会议是工作部署会。这些会议其实是给基层发“丝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个部门手中都有大把自造的“丝线”要发给基层,都想通过基层干部灵巧的手,在基层的绣布上,绣绘出让自己满意、群众称赞的锦绣画卷。每次开会,基层干部都能领到一把“丝线”,这些线或粗或细,五颜六色,看起来很美,但未必适合基层的“针眼”和绣布,且一团乱麻,让基层干部头大。
文山会海因为沉疴已久,一下子遏制消除恐怕不现实。这需要严格贯彻中央关于精文简会的要求,持续发力进行治理。要遏制一些部门喜欢组织开会的冲动,不妨多想些办法。
会议召开要提前规划。很多会议缺少规划,临时动议,这势必对应该与会者手头的工作产生冲击,让他们措手不及。有关部门召集会议,应该提前若干时间进行规划,并提前通知,好让应与会者有准备,不至于让会议对手头工作产生冲击。
会议召集要归口审批。会议不能想开就开。会议的召开应该建立备案、审批机制。部门规划组织召开的会议,应该提前若干时间报上级部门备案、审批。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召开的会议要从严把关,对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叫停。
会议开后可组织评议。会议有没有必要开,会议组织得好不好,会议程序合不合理,会议干货多不多,会议时间把握得紧不紧,等等,都可以组织与会者进行评议评分。对评价不高的会议,要坚决组织整改,并对会议组织者进行问责。
开会情况要定期通报。各部门和单位对本系统组织召开的会议,要定期进行总结,并将有关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总之,该开的会议不能省,不该开的会议要坚决砍掉。也许,文山会海一下子还难以绝迹,但只要我们持续发力,敢于较真,文山会海这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有效遏制。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