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2020年要推动完成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目标,南宁、济南、昆明等20余城年内纷纷调整落户政策,中新经纬客户端梳理发现,门槛普降,南宁、大连等通过租房、投靠亲属亦可落户。(6月18日 中国新闻网)
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少地方的落户门槛一降再降,有些甚至接近“零门槛”,这对撬动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人口自由流动来说可谓是不小的进步。毋庸置疑,落户政策一松再松,短期内换来的是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但是,在推行这项改革的同时,各地必须要保持清醒,即吸引人口落户不是最终目的,要用政策红利激发人口红利、社会活力。
一般来说,落户的人口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劳动力,一类是各类人才。不管是哪一类,都要充分考虑到能让他们”稳得住”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落户数量,而不注重获得感的提高,那么即使是落户“零门槛”,也很难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动能。而就业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解决办法。的确,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就相当于有了物质保障,这就为实现“稳得住”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稳得住”也不是终极目标,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考虑让落户人口“发展好”的问题。生育政策、住房教育、保障机制、发展空间、营商环境等关乎城市发展“软实力”的因子,都需要纳入服务“大礼包”中。换句话说,要千方百计、创新举措为落户的人力资源营造更为优良的干事创业环境,以此让他们在实现安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乐业指数,并能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中。
由此,地方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上狠下功夫。可以说,这也关系到城市发展容量的问题。尽管配套服务体系包括的方面比较多,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但最终都要落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上。这也是让人口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当着力解决的问题。当前,各地需要对自己的服务体系来一次全面体检,然后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力争让落户政策释放更多更大效能。
说到底,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仅仅是在“引人”上迈出的关键一步。随着社会发展,“零门槛”落户必然会成为现实。到那时,落户门槛也相应会失去吸引力,城市发展“软实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所以,落户无门槛,功夫更应在“落户后”。
来源:红网
作者:赵耀世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