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带孩子去坟头罚站”的做法太荒唐
2020-09-26 18:21:07 字号:

“带孩子去坟头罚站”的做法太荒唐

浙江台州有位爸爸,将不写作业的儿子,带到太公坟前罚站,让他反思,并把孩子鞋子拿掉,而自己堵在下山路上,不让孩子下山。转眼娃失踪,家长报警后才找到。(9月25日 澎湃新闻)

祭拜祖先和扫墓致敬本是一种传统文化,寄托祭祀者对逝去亲人的亲情、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但若是因为孩子不写作业而惩罚孩子,给孩子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划伤,从家庭学的层面来判别,可以称之为“家暴的变种”。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违背了扫墓祭拜的初衷,也让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角色站错了位,显得十分荒唐,让很多网友感到心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习性的养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学习兴趣关系学习态度,培养好的学习态度,这是需要耐心守护的过程。为人父母,当对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当好表率。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会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上,生搬硬搬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写不写作业,问题是出现在学习兴趣上,而出于学习兴趣的原因就将孩子定性为“熊孩子”,并采取严厉惩戒的方式,此类做法有失偏颇。

古代思想家墨子说,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孩子们如同丝绢,在什么样的教育影响下,就容易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惩戒的目的不是“罚”,而是“教”。惩戒的同时,需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保护”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立情绪的扩大。去年浙江海宁某女孩凝凝因作业没做完和妈妈冯女士吵了一架后,离家出走三天三夜。最终,海宁当地的民间救援组织潮乡救援队在小区内某幢楼房楼顶的位置找到了孩子。这种由于小事引发的危害不可低估。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小孩犯点欠缺文明的错误在所难免,对过分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的孩子还需有一些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用细节帮孩子开启美好人生。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造静心求读、勤耕学业的环境。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精准分析存在的问题,莫让家庭暴力阻断文明有序的家庭教育。

来源:红网

作者:毕蒙蒙

编辑:化定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