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青少年版微信,“信”不过的是平台和家长
2020-10-05 20:16:30 字号:

青少年版微信,“信”不过的是平台和家长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2日,微信宣布上线“青少年模式”,该模式需要手动开启,开启后,摇一摇、看一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将不可访问,家长可根据情况设置允许访问的范围。(10月3日 环球网)

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已近2亿,其中,青少年群体占绝大多数。青少年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较难抵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容易被其引导,所以,净化青少年网络使用环境的责任就落到了家长、平台等肩上。

与之类似的是,去年国家网信办推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国内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先后两种“青少年模式”,采用的都是限制部分功能使用的方式,筛选、净化青少年网络的内容池,减少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间。

而青少年版微信,难以真正起到“净化”作用。一方面,当前“青少年模式”需要手动开启,无需实名认证,多数青少年在使用时并不会主动开启。另一方面,家长认为模式可靠,开启后将手机交给孩子,但由于模式可关闭、平台的时长限制可延长,说到底考验的还是青少年的自律。平台开发的模式过于宽松,使得模式显得可有可无。

形式上,“青少年模式”更多的是为了彰显平台的责任感,而功能限制上,平台则显得不上心,因为青少年群体是使用和消费产品的主力军,能为平台带来不少收益,模式严格了,用户会流失,平台为留住青少年,自然不会设置过于严苛的模式门槛,大多仅停留在“意思意思”的层面。

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模式”更像是一场责任的“踢皮球”,平台开发出模式,将责任交给了用户,家长则认为责任在平台,自己可以当个“甩手掌柜”。事实上,真正能从源头减少青少年手机使用的是家长,可家长们却鲜少关心孩子们手机的具体使用情况,反而从心理上依赖技术,认为功能上了锁,时长受了限就足够了,这种责任的“甩锅”,也使得青少年的网络健康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青少年版微信看似信不过的是青少年们,实际上,真正信不过的是平台和家长。营造网络健康环境,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需要具体的细则要求平台真正落实模式的约束作用,更需要家长们上心,关注、引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平台和家长都应担起各自的责任,万万不能将责任交给青少年们的自律。

文/康如诗(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康如诗

编辑:陈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