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19日,一篇题为《实名举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和其女张丝萌学术造假》的文章在网络热传,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硕士研究生以长达123页的举报信实名举报其原导师张裕卿学术造假。此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发布通报称,经调查,该学院教授张裕卿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其本人承认有学术不端行为,并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天津大学已解除与张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关问题正在进一步调查。(11月20日《新京报》)
近年来,频出的学术不端现象似乎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此次科研造假的恶劣程度显然触目惊心。举报信中,该生列举了其原导师张裕卿伪造科研图形、数据,编造虚假的实验结果,一稿多投,侵犯他人署名权,帮助其女学术造假的诸多“罪状”,言辞不可不说恳切、冷静、克制,证据不可不说详实、明确、清晰。
涉事的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是全国学科评估的A+专业,代表的是我国化工专业最高水平,但其教授张裕卿却拼凑实验数据,伪造研究结果,严重违反科学诚信。试问,这样罔顾科研道德的人如何能塑造学生的科研理想,如何能培育支撑国家学科建设的栋梁之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学术造假,贻害无穷。张裕卿学术造假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是当下科学精神缺失与学风浮躁的现实问题,它不仅造成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扼杀学界科研创新活力,损害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公信力,滋生全社会的腐败风气。
学术舞弊绝无正义可言。树立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的科研作风,才能推出一批经得起事实检验,符合科研精神,有助于国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科研成果。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一直强调“零容忍”。因此,社会各个方面应付诸行动,形成治理合力。一方面,要落实防范学术不端的“他律”机制,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大不端行为惩处力度,健全舆论监督与举报机制,让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另一方面,也要真正发挥好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功能,加强自纠自查与教育引导,促使科研人员与高校学子真正将科学精神与科研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王芳(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