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一位记者得知一对双胞胎姐妹正在寻亲,便在网上发布视频帮忙寻找,包头一对老人看到视频后,一眼认出这正是自己的孩子。最终,经DNA检测,确认姐妹俩正是老人的亲生女儿。日前,内蒙古包头,在记者海燕等人的帮助下,这对来自山东菏泽的双胞胎姐妹终于与失散39年的亲生父母团聚。(11月23日 包头新闻网)
辗转两省的日夜兼程,这场跨越“39年惦念,1200公里距离”的寻亲之旅终于划上一个圆满句号。在为当事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多的旁观者也难免“触景生情”——如何让那些仍在艰难寻亲的人,也能够有这样的“幸运”?复盘这场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的寻亲故事不难发现,“奇迹”背后除了当事人多年来的不断坚持,热心记者将寻亲诉求发布到网上,并成功让其在网络上完成超级传播,最终实现“全民寻亲”,无疑是关键性因素之一。
媒体报道显示,今年9月,记者海燕在快手短视频发布双胞胎姐妹的寻亲信息后,“一直是帮忙的人多,提供线索的人多,关注进度的人多”,在众多网友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粉丝加入到帮助双胞胎寻亲的行列。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双胞胎姐妹70多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海燕直播。老两口看完后觉得各种信息都匹配,赶紧让子女帮忙联系 ,最终经过DNA比对后,确认了双胞胎就是老人的亲生女儿。 可以说,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通过网络成功寻亲的故事。
据央视此前统计,中国每年有800万人失踪,有近千万的人群仍在寻找中。这组数字背后,对应的是无数家庭的艰难寻亲路。不过,如此次双胞胎姐妹成功圆梦所示,近年来在网络的助力下,寻亲成功的故事正变得越来越多。比如,今年上半年,江苏连云港灌云警方同样因为一条寻亲短视频,帮助当地一对夫妇找到了失散31年的儿子。此外,此前有“AI寻人”平台宣布,截至2020年初,用户在平台发起的照片比对已超过39万次,寻亲配对成功案例已超10000例。
包括双胞胎姐妹的案例在内,这些成功案例,其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寻亲,一定不能忽视网络的力量。说到底,决定寻亲效率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就是信息的“共享”程度。说得通俗点,就是如何最高效地完成寻亲双方的信息连接和比对。事实上,不同时期的打拐努力,均是围绕这个进行。如2009年,公安部建立了旨在打击拐卖人口犯罪的DNA信息库,到2019年7月,通过DNA信息库找到了6100多人,这些人多走失于20世纪90年代,而那个年代发案较多而破案手段较少。很明显,建立DNA信息库,实际也就是为大数据比对提供了基础。
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短视频还是AI等互联网新技术,它们同样是要让寻亲信息的比对和双方的信息连接变得更高效。以此次双胞胎姐妹的寻亲故事为例,从9月发布快手短视频寻亲信息,到11月份成功圆梦,仅用时2个月左右,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就是互联网为寻亲赋能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注脚。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互联网在寻人中的超级链接作用,理应成为当前寻亲和打拐治理必须思考的严肃议题。
这一点其实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时任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就曾说过,要充分利用网络创新打拐防拐。此外,目前民政系统已与公安机关充分借助“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及精准地弹窗技术实现更快捷地寻人寻亲。而多个互联网企业也都根据自身平台和技术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寻人平台。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可以与互联网平台建立更高效的信息共享体系,比如,除了热心人士、媒体可以发布短视频寻亲信息,公安机关也完全可以探索常态化的发布机制,从而让“互联网+”助力寻亲真正实现制度化,帮助更多亲情被隔断的人可以早日实现寻亲梦。
来源:红网
作者:朱昌俊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