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温州市上线“师德码”,实时收集记录教师师德正负面表现情况,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本人在线了解师德师风情况,同时该码可根据教师违纪违规行为严重程度给予修复期,修复期内表现良好可转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师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当前侮辱歧视体罚学生、违反规定收受家长财物、教研科研弄虚作假等违反师德现象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师德焦虑的背景下,温州市上线“师德码”定量对教师师德加强考核,符合社会对教师师德的期待,能够有效地规范教师失德行为、治疗“师德缺失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之点赞的同时,正如众多网友所担忧的,如何让“师德码”客观真实地评价教师师德、倒逼教师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而不是简单的“一码到底”、站在道德制高点给教师群体带上“紧箍咒”,这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师德码”作为教师师德的评价工具,在制度设计上,必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精准细化的评价标准,否则评价的有效性存疑。反观温州教育部门相关制度设计,仅仅简单强调“违反师风师德有关规定”,未免显得过于笼统模糊,可操作空间太大。因此,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应当注意到,师德本身是抽象概念,不同社会时期不同阶层对于其价值判断不一,即便是随着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普遍对师德已经提出了较高要求的今天,我们也很难将所有道德类型“精准”归类,究竟哪些道德类型值得推崇该纳入绿码,哪些属于失德该纳入黄码、红码,哪些又无伤大雅不值得小题大做,值得细细考量,警惕因标准不明、不准而模糊了教师权利的边界,使其不敢、不能行使正常权利,畏手畏脚,正常教育行为受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真实客观的评价来源于广开言路。温州市“师德码”,其评价主体主要是当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 评价者与被评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评价项目指标的制定、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评价结果的解释等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因而,大都持冷漠、应付或者恐惧、逃避的态度, 难以激发其积极主动性, 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实际上,新课程早已强调要实施领导、同事、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使被评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 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学工作和加强自身师风师德建设。毕竟,同事、学生和家长都是教师的工作伙伴, 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师的教学活动, 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综合表现,对改进、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很显然,温州市“师德码”评价主体与新课程相关要求背道而驰,恐怕终会有失公允。
要抱持救人,而非杀人的心态来考核。温州市“师德码”对于教师师德的认定,最终将应用于教师职称评聘、表彰奖励、推优评先等方面。既然是作为最终的奖惩性考核指标,那么绿色、黄色和红色码在师德健康报告中各自的权重占比多少才科学合理、才能真实反映教师师德健康状况呢?另外,作为早期已纳入教师评优评先进的其他指标,如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学行为、教学能力等,在与“师德码”碰撞时,各自权重占比又该是多少才能既考核才德、又不过分偏倚,不至于使教师分散过多的精力“给德积分”,而忽略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呢?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当认识到,考核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被考核者,而非单纯的否定,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性,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占比有其必要性。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能够看到,此次“师德码”设置了一定的容错机制,能够根据教师的师德变化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码定终身”。当然,任何政策的出台必然有其现实意义,我们在认识到其设计瑕疵时,也应理性宽容对待,给予其一定的成长空间。
来源:红网
作者:祁菊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