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死亡教育”进幼儿园,是教育实践的进步
2020-12-12 00:00:32 字号:

“死亡教育”进幼儿园,是教育实践的进步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媒体报道,在江苏某幼儿园,孩子们饲养的一只皮球虫突然去世,老师们以此为契机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葬礼”,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死亡课”。

与以往涉及死亡话题的新闻不同,该则新闻中“为皮球虫办葬礼”的“死亡课程”,不仅不沉重,反而让人会心一笑,不由自主地为这恰到好处的死亡教育点赞。

生命是鲜活的,死亡是无生气的。从鲜活走向衰败,哪怕死如秋叶般静美,生命的逝去仍是令人心痛惋惜的。再加上“死亡”多与不幸、厄运、灾难等字眼相连,因此,在传统观念里,“死亡”等同于“不吉利”。“死亡”如同洪水猛兽,许多人讳莫如深,唯恐避之不及,他们不仅不会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甚至不准孩子轻易说出相关字词,更遑论“死亡教育”了。

实际上,“死亡教育”是最应当被列为孩子的启蒙课之一。其一,死亡教育让孩子客观正确地认识死亡。当孩子饲养的宠物去世,或是身边亲人逝世,成年人出于保护孩子心灵的好意,大多用“睡着了”“离开家了”来代指死亡。然而,这种“好心”的代指,其实是模糊、敷衍的教育,容易让认知能力尚处于养成阶段的孩子混淆概念,把“睡着”或者“离家”一概当做死亡,对“死亡”更加困惑。其二,不避讳死亡,才能对生命更敬畏。近些年来,青少年伤人或自杀的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其中,有的是抱着“死亡不过儿戏”的态度,有的是怀有“死亡是一种解脱”的心态,说到底,这两种情况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对生命不负责任,也都源自对死亡的错误认知。生死观属于人生观的范畴,只有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孩子才能积极面对生活,健康快乐人生。

“死亡教育”进幼儿园,是教育实践的进步。这一案例对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死亡教育”不一定是沉重、敏感的,它完全可以融入日常教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过,我国仍有不少人对“死亡教育”完全陌生或是存在误解偏见,这导致“死亡教育”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主动破冰是第一步,教育工作者需要继续努力,适当宣传,消除误会。

文/王梦毓(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梦毓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