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电商和外卖行业发展地如火如荼,其也孕育出了一个新兴的黑色产业链:职业差评师——靠专门给店铺上传差评言论,致使其信誉和销量下降而谋取相关利益的群体。靠着自己是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打着消费者正当评论的旗号,在网络评论专区发布恶意差评,在污蔑商家的同时也像“老鼠屎”一样,毁掉了整个行业生态的一锅好“粥”。(11月18日 澎湃新闻)
职业差评师大多盯上的都是刚开业不久的店铺,利用商家对恶评的恐惧心理和平台的评分系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评论虚假的负面信息,攻击店铺的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以此拉低店铺的评分,导致销量的下降。从不少店铺主反映的情况来看,接下来就会进行敲诈勒索,通过威胁让商家出钱买评论,金额在1000到2000元之内。其当然也提供差评竞争对手的服务,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通过帮助商家差评竞争对手的店铺,来打压对方的销量,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提高销量。职业差评师们通过扮演消费者的角色,恶意行使了消费者维权的正当途径,作出违法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
职业差评师的出现,其实是钻了行业发展的空子。评论功能本来是消费者评价产品和服务来帮助其他消费者参考的良性通道。职业差评师却利用了这一点来作为自己以“权”谋私的途径,利用平台的评分规则和商家的差评恐惧,进行敲诈勒索以获取利益,同时提供恶意刷评服务,收取佣金来打压竞争对手。
像职业差评师这一灰色群体,影响的不仅仅是一家家小本经营的商铺,更是整个电商行业的发展。要明白,没有实体店铺可以线下试用,消费者们往往通过看产品评论来决定自己的购买意愿。那些虚假的恶评就会被消费者当作真实的反馈,从而误导大众和毁坏店铺名声。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纵容如果职业差评师这一群体的为所欲为,将会导致良心商家失去信心甚至破产倒闭,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生态的破坏和倒退。
乱象治理难度大,商家是否只能无可奈何?外卖平台上虽然提供对恶评进行申诉的通道,但商家往往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驳回,有时一天收到的四十多条恶意差评只能撤回十几条,同时系统的自动审核和筛选机制也避免不了人为大规模有节奏地恶意差评。平台将这一乱象推给警方来处理,但差评师的敲诈也往往因为涉嫌金额不足2000元而不予立案。种种无奈让商家有口难言,吃哑巴亏。
或许整治职业差评师这一乱象道阻且长,但商家不应该就此妥协,而应寻求更多途径主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平台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应建立更加良好和完善的评论反馈机制,对用户进行实名,做到评论有理有据可溯源;执法机关也不应一刀切逃避责任,新兴产业出现的乱象或许还无法理可循,但积极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按客观实际审理案件才是推动行业的正当之举。
从根本上来看,职业差评师乱象更是一种对电商的网络暴力,作为线下暴力行为的线上延伸,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经济利益,但其也走到了一条违法的不归路上。消费者的权益不应是其谋取利益、为所欲为要挟商家的筹码。
比起刷好评更为可怕的是恶意的差评,其带来的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得与失,也是整个行业的失信和致使千里之堤溃烂的蚁穴,是一种对消费者权益的滥用和不正当违法行为。
文/明文静(华中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明文静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