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玉兔”接“嫦娥”?下结论别太草率
2020-12-18 00:06:33 字号:

“玉兔”接“嫦娥”?下结论别太草率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许多熬夜关注“嫦娥”回家的网友,在直播中发现了一个“可可爱爱”的画面,一只小动物从嫦娥五号返回器前跑过,第一个到达现场,抢镜成功。玉兔、狐狸、田鼠……网友纷纷猜测,这个“小机灵鬼”是什么动物?

17日下午,多家媒体纷纷发布微博称,“破案了!真的是玉兔接嫦娥”“从嫦五返回器前跑过的是兔子”,其援引的消息源,是空中搜索分队副指挥员刘鹏飞在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它其实是一只兔子,就像网友们所说的,是玉兔,也可以!”

兔子.jpg

凭借单一信源,就对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下结论、作报道,恐怕并不可信。更何况,刘鹏飞指挥员在这一问题上,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发言权。第一,他的身份是空中搜索分队副指挥员,而不是博物学家,他对物种的判断能力,可能不如微博上的一些科普作者;其二,在接受采访的视频中,刘鹏飞指挥员说:“关于你(指记者)提到的这个小动物的视频我也看到了,其实它是一只兔子。”这里的“我也看到的”,似乎说的是看到了视频,而不是说他现场亲眼看到了那是兔子

既然如此,媒体怎么就能将他的话作为唯一依据,忽视诸多博物学者和科普博主的意见,轻率地下结论呢?

究其原因,恐怕是一种“尽善尽美”的理念在作祟。“玉兔”接“嫦娥”,多么浪漫。如果它是博物专家所说的赤狐、沙狐,是听起来就不浪漫的耗子,那样的话,这个结局就太不完美了。

可是,新闻报道不是小说散文,比起追求尽善尽美的情节,新闻的生命力在于其真实性,在于对事实和真相的客观报道。为了迎合受众,创造一个浪漫完美的故事,不采纳多方信源就轻下结论,这不仅不会成为一段佳话,反而会让自己成为新闻课堂和新闻实践中的反面教材。

追求“尽善尽美”,其实是不少媒体做正面报道时的通病。比如,当某个人做了一件好人好事时,部分媒体就会把他塑造成典型。但在塑造过程中,一些媒体会不自觉地把人物完美化,他的一言一行都不能有瑕疵,他的形象必须熠熠生辉。可这样真实吗?连地球都不是圆的,我们去哪找没有缺点的人、没有瑕疵的人呢?

从发射到回归,嫦娥五号已然称得上是成功。此时,媒体应该做的,是把这一过程实事求是地报道出来,而不是为了一个小插曲的“尽善尽美”,草率地“宣布”结论。否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帮倒忙。

文/张雨龙(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雨龙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