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河南95后姑娘任赛男,毕业后放弃了光鲜亮丽的CBD白领工作,选择了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的寿衣模特,因为忌讳,妈妈劝她辞职,一些以前玩得好的同学也渐渐与赛男疏远。(12月29日《中国日报》)
不难看到,该女生不被家人朋友理解的背后,是人们对死亡话题的恐惧和忌讳。在大多数人眼中,“死亡”这个词好像就意味着悲伤、未知以及恐惧,连带着与死亡有关的一切,都令人心生忌惮,也因此,人们对其往往避而不谈、敬而远之。但是,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话题,我们的死亡教育不该缺席。
一直以来,我们缺少关于死亡的教育,这导致,很多人不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不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甚至是沉迷于封建迷信不相信科学。去年的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从中小学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大家学会尊重死亡、尊重生命。近些年,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有不少学校已经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普及,但是,距离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的程度来说还远远不够,加强死亡教育,普及有关知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就是要转变大家对于死亡话题的偏见,死亡本就是正常的科学现象,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它不应该被赋予鬼神怪谈层次的含义,更不能与封建迷信的糟粕联系在一起。其次,有关部门在消除社会对死亡话题的偏见中不能缺席,要积极推动死亡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开展相关知识的科普活动,让大家从小就形成正确的观念,学会正视死亡话题。
能够正视死亡,正是珍视生命的前提。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能让我们更珍惜今天。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家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科学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观。在死亡带来的所有影响中,过度看重和漠视死亡都是不可取的,死亡存在的意义,本应该是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我们的相关教育不能再缺席了。
文/朱俞洁(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朱俞洁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