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消协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中消协表示,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一是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三是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四是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实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计算真实价格困难的消费者。(1月7日 澎湃新闻)
若不是大数据杀熟行为屡被媒体曝光,广大消费者可能还会继续被蒙在鼓里,不知自己已成为经常被宰的“羔羊”。不法商家平台利用消费者所认为的老用户、回头客会比其他人更优惠的心理,以践踏诚信经营底线的行为谋取不义之财。如果任其无序发展,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竞争,也会极大地损害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要擦亮双眼,在进行网上消费时货比三家,或者通过身边朋友,了解是否存在价格差异及差异幅度,针对商家面向熟客推出的各项优惠仔细辨别,抛弃熟客必然优惠的固化思维,避免自身成为不法商家的杀熟对象。同时,当发现自身利益遭受损害之时,及时向平台、向消协进行举报,甚至诉诸法律,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经营者要恪守职业道德,铲除杀熟土壤。如外卖平台、网购平台等,要加强自身监管,恪守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切实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经常性地进行自查自纠,维护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网络购物环境。行业组织要加强引导,促使经营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非法获取消费者个人消费信息,净化行业风气,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政府层面要加强监管,增加违法成本。我们看到,国家正在通过立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个人信息及其利用的保护,相关部门需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进行监督和管控,对于商家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严格法律制裁,增加其违法成本,使其得不偿失。在法律完善、惩罚机制健全的市场环境下,商家才会不敢越大数据杀熟雷池一步。
来源:红网
作者:卢志峰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