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如何面对灾难旅游?修建遗址不等于消费灾难
2021-01-26 16:44:12 字号:

如何面对灾难旅游?修建遗址不等于消费灾难

青辣椒.jpg

1月24日,四川阿坝。一段视频显示,有游客在参观汶川映秀震中遗址时不停说笑,导游现场喊话“请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请你出去”。(1月25日 澎湃新闻)

在众多对视频中嬉笑游客的批评声中,出现了一小部分质疑遗址本身的声音,有人问遗址成为景点是否合适,也有人觉得如果导游从中获取报酬,同样并未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其实早在汶川地震遗址修建之初,就引来不少质疑。2012年,汶川县启动“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引发了关于“灾难是否应该成为消费品”的讨论。

笔者认为,在讨论“灾难是否应该成为消费品”之前,需要搞清楚“灾难是否成为了消费品”。据澎湃新闻记者对当事“导游”的采访可知,其并非持证导游,而是在汶川旋口中学遗址义务向参观游客讲解的映秀本地居民。“导游”义务讲解并未获取报酬,遗址也免费向公众开放,全程没有通过灾难遗址直接获利,也就谈不上消费灾难。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映秀遗址作为四川旅游线路著名一站,也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汶川百姓从事第三产业,这是灾难带来的消费,这恰恰能说明当地政府和群众在面对灾难旅游时很好地平衡了灾难历史和商业利润,真正做到了废墟上的重建。

政府修建遗址,免费向公众开放,供其参观游览;当地居民义务讲解,深情向游客还原历史,激发其民族情感。他们都在灾难旅游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而在旅游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旅游者,却在此时处于尴尬境地。部分游客走马观花,将灾难遗址当作漫长旅途中别无二致的一站,抱着和沉重历史完全相反的态度打卡和嬉笑。他们的所作所为,反倒是在消费灾难。

修建遗址的目的绝非仅供参观,而是为了祭奠和警示,灾难遗址尤甚。我们花费心血和时间“保护”废墟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是为了激发生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是为了让人置身其中能够更好地教育下一代:这是我们民族共同经历的灾难,但我们从废墟之中站了起来。而不是让人到此一游,嬉笑打闹。

文/姜珂宇(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姜珂宇

编辑:陈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