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将每个月8日、18日和28日设置为“爸爸接送日”,要求爸爸在这天必须来校接送孩子,拉着孩子的手回家,如父亲当天确实有事不能到场,或是单亲家庭,可以选择由孩子的叔叔、伯伯、舅舅等男性来接送。这一行为旨在倡导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回归,激起陪伴孩子的“父能量”。(2月7日 北青网)
对于“爸爸接送日”的建议,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双手支持,有人却认为该建议不切实际,未考虑孩子放学与父母下班时间不对应等因素,为父母增加了许多工作之外的无形压力。但其实,任何一个活动日的设立,都只是一种活动形式,其目的是要号召人们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某一突出问题的关心和思考。因此,该倡议所反映出来的“均衡化”家庭教育理念更值得被关注。
众所周知,父亲的参与在家庭教育和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家庭将陪伴、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了母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处于缺位状态,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的“隐形人”。1月中旬,一个新冠肺炎患者家庭的流调证明显示,妻子在确诊前曾不止一次带孩子去看病,给孩子买东西,而丈夫每天却两点一线,要么网吧,要么在家。这样的“丧偶式育儿”现状,并不是个案。山东省某研究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底,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是事业。如此不均衡的家庭教育现状,不仅会影响到孩子个体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到国家总体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倡导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回归,是极为必要的。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出,“父亲如果可以做儿童的伴侣,可以让父子间没有隔膜,也更容易训育儿童”。在性别特征中,男性相较于女性,情绪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更强,对外部社会的好奇心和探索力更强。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强化孩子独立、坚强、勇敢、担当等意志品质,促进其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此外,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认为,每天与父亲接触的幼儿的智商高于与父亲每周接触不足6小时的幼儿。男性逻辑性较强的思维方式对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学业成绩的提升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父亲参与儿童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对孩子个性形成、学业提升、心理发展、同伴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爱如山,日久情长,“爸爸接送日”只是改变父亲的“隐形”地位的一个小小开始。重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桎梏,让父亲真正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顶梁柱”,还需要更多实质大于形式的举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文/张曈钰(陕西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曈钰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