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古建筑教授柳肃将拆迁废墟中的“天符宫”的去留问题发至网络,并引发全长沙乃至全国的讨论和关注。天符宫的保护风波背后,是长沙作为一座千年历史名城,近十年来城市改造与文物保护的博弈。(2月20日 澎湃新闻)
城市在大拆大建中呈现出“千城一面”的同质性,使得每个独特的城市文化丧失殆尽。保护城市古建筑,是为城市文化的异质性与多样性留存火种,为每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保留一份独韵。
城市改造与文物保护的博弈的背后是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冲突。长期以来,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光鲜亮丽的现代景观都是人们心目中现代化都市的标准。然而这种“唯新”“唯高”的思想观念亟须转变,高楼大厦、钢筋丛林带不来一个城市的气质与底蕴。这背后也是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商业投资固然追求短期内的利益最大化,而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可以短时间内收回成本。反观文化保护,在前期不但要投入大笔资金,后期的管理修缮和后续开发更是需要长期投入。也许这笔经济账不论对于地方政府还是开发企业可能都是不合算的,但是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关注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牺牲一些短期经济利益换取文化和社会价值。哪怕仅仅从吸引旅游的角度,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总有被游客厌倦的一天,而一个城市的独特文化往往更能吸引游客,保护得当的城市文化一定能带来长远的经济价值。
合理利用是对古建筑最好的保护。长沙天符宫争论的焦点是到底是要“原址保护”还是“异地保护”。专家们希望是原址保护,因为天符宫是长沙市内仅存的几座中式古建筑之一,而且是最精美的一座。并且长沙之前的几个异地保护案例要么一拆不了了之,要么恢复得不像样。柳肃教授希望原址保护好天符宫,适当扩建,恢复戏台,并且最终能恢复天符宫庙会。失去“灵魂”的古建筑,不具有价值的“仿古建筑”,异地保护中被“破坏”的古建筑,都是一种失去了独特韵味的“死亡”。合理利用能让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让城市的历史文化“活起来”;将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对古建筑的“活用”中巧妙融合,将历史文化发扬传承,增添新的时代特征,为城市留下一部“活历史”。
我们应该值得庆幸,有这样一群专家和志愿者在为我们的历史文化的保护奔走相告。对古建筑文化价值的认知决定了对其保护的意识,如何让全社会形成对城市建筑和文化的保护意识,如何破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比长沙天符宫“拆与留”更待我们破解的难题。
文/钟家治(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钟家治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