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余华不靠谱?写作和作文是两件事
2021-03-17 14:30:53 字号:

余华不靠谱?写作和作文是两件事

青椒计划系列评论.jpg

近日,余华在一场名为“中高考冲刺——四大专家献计2021中高考的高端辅导家长会”的直播中,发表了“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主题演讲。一时间,舆论的浪潮迅速卷来,最为醒目的讨论,便是“文学已死”。

文学死了吗?当然没有。文学从来不是被精英主义垄断的商品,它是嵌入每个个体血液里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单凭少数专家,不足以给“文学”这个宏大的主体带来致命性打击。

依笔者之见,让一大批观众毫不吝惜批判之词的原因,是对包括余华先生在内的教育界意见领袖的深切失望。他们本期待着如此大阵仗的直播演讲,能够为中高考教育带来革命性的洗礼,结果只是清风拂过,波澜不惊。

余华在演讲中强调:首先,标题宽泛程度会影响作文的张弛;其次要有一个中心、一个重心,不能跑题;第三,要有亮点,学生要准备一些佳句作为开篇。坦白说,这与任何一本作文教辅或语文老师备课大纲上的内容并无二致。别提“文学革命”了,就连“文学补充”都勉为其难。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人们尊敬余华在文学圈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会自动将其与话语权画上等号,本满心盼望着他能够“拨乱反正”,结果却得知他“带领”着畸形的应试作文越走越歪,一上一下的落差可想而知。

功利性的写作,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即获取高分,博得考官的青睐。它有统一的格式,有可供“触类旁通”的模板。越是“万物皆可套”的写作公式,就越是风靡和受宠。只要批卷老师的品位和打分要求一成不变,所有的学生都会削尖了脑袋往模型里钻。“高分作文常常第一句话的都是好句子,中间再出现一两次好句子就够了,这样哪怕语言不通顺,也能拿高分。”这是余华建议的,也是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总结经验所得。当任意主题的作文题都能套进雷同的开头结尾时,其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教育意义,便可谓消失殆尽了。

写作本身是随性而发的,从未有规定字数、限制时长这一说。但它作为一道分值比重相当大的主观题出进中高考试卷时,躲不过“被人评价”的命运。为保证考试分数的公平性,阅卷老师当然不能“随性而改”,背后就必定有一套规则在运作。统一标准下的作文生产真的只有弊害吗?未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是为学生“减负”,也是为老师“减负”。

归根结底,写作和作文之间无法画等号的原因是评判标准不同。作家面向的群体是社会、广大读者,一本书的畅销与否取决于大众的审美和认可。而社会群体的多样性,耕耘着无数风格迥异的写作流派,在个人喜好不同的前提下,为这些作品打分失去了意义。而中高考作文的批卷人,往往是来自不同学校的语文老师,每天需批改成千上万份作文试卷,他们的任务是在短短几十秒内,定夺出一个相对公平的分数。客观来说,一个固定的高分标准,不仅提高了阅卷效率,也能够保证最终分数的说服力。

因此,平息这场骂战的方式,是将写作和应试作文的边界划得更明朗些。我们尊重应试作文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存在,也要尊重其他文学家为社会所沉淀的思想精华。对于学生来说,大可以在心中分个轻重缓急:在上课时间主攻作文技巧的学习,争取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在课余时间注重文学素养的培育,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和感兴趣的书籍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文/吴鲁笑(上海体育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吴鲁笑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