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华戏剧官宣肖战参演央华版赖川声导演的史诗级经典话剧《如梦之梦》,并出演核心人物“5号病人”一角。该声明一出,引发诸多争议,不少剧迷纷纷表示排斥与愤怒,并以微博抽奖的形式接力转发以示抵制。
不明真相的群众表示疑惑:这种强烈的不满从何而来?一些由此攻击小众艺术圈排外、戴有色眼镜、自视甚高的流言开始甚嚣尘上。其实不然,纵观历年来的“跨界”演绎可见,与扎根大众的流行文化相比,话剧、舞剧、音乐剧、歌剧等“舶来品”艺术形式较小众,但并非排斥新面孔,剧粉的抵制也非端着“高雅艺术”架子的固步自封,而是基于过往经验总结形成的保护机制。
因为一直以来并不乐观的前景,戏剧艺术在不断放低门槛以谋得生存发展之路,因而导致了一些“跨界”明星的流入,因其天然带有话题和流量属性而受到投资方欢迎。
但舞台不是儿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遑论动辄两小时起步,对演员的台词功底、形体表演、体能耐力都有严苛要求的戏剧演出。每次演出前,专业演员要在长期排练中投入大量精力,磨砺、修改、淬炼,以期给观众呈现最佳的表演状态。而本就缺乏专业性的“流量”明星,他们的职业性质分散而奔波,难以提供与专业演员相同的集中排练时间。“赶鸭子上架”的结果,轻则观感下降、观众流失,重则严重冲击剧院文化,使本就艰难行路的戏剧普及“冰塞川、雪满山”。
明星效应所导致的短时间内的热度与卖座,似乎能为市场带来了“戏剧之春”,但对流量的过分追逐与关注,于剧方无异于饮鸩止渴。
随着2018年湖南卫视《声入人心》节目的热播,2019年的余热造势与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走进剧院,2018年中国音乐剧票房增速达到92.8%,共收入4.28亿元,引进音乐剧票房暴涨146.6%,戏剧艺术已经在逐渐摆脱大众注视的边缘身份。中国戏剧行业从不稀缺业务能力优秀的演员,真正缺少的是精良的编剧与用心的制作团队,对主要问题避之不谈,试图选用“流量”明星,利用其话题与热度以弥补戏剧本身制作低下的漏洞,是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戏剧市场正迎来初春,需要演员、剧方和观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在观众逐渐支持并接受戏剧文化之时,剧方要将视线从讨好流量转移至受众诉求,提质量而非搞噱头,将真诚之心投入戏剧行业,以推动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之态。
文/钟雅西(山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钟雅西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