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有悖教育规律
2021-04-08 20:40:23 字号:

“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有悖教育规律

文/刘传斌

近日,教育部制定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共58条,涉及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人格权益、受教育权、休息权利、财产权利等方面内容。其中提到,学校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对外宣传学生升学情况等。(4月7日 人民网)

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去年,新华社以《课间、午休不许出教室,怕什么》为题,为课间十分钟发声。近日,教育部提出“学校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可见,当下一些学校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的现象令人担忧。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老师上课拖堂,挤占课间时间讲解习题;二是学校为规避安全责任,不让孩子们课间玩耍,只准在教室安静地休息;三是安排学生在教室自主阅读或完成作业。于是,本该充满生气的校园变得冷清了。其实,老师占用课间时间讲课,学生很反感,效果并不好。而担心室外活动学生受伤,更是因噎废食。挤占课间时间用于复习功课,更是本末倒置,有悖教育规律。

科学表明,学生久坐少动,会使大脑、四肢等处于疲劳状态,不利于学生身体发育;长时间阅读、作业,更易诱发近视;更让人担心的是,把学生困在教室,违反孩子天性,久之,将影响其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的发展。其实,我们的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的安全防护和分数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就是说,在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忽视了基本的教育常识,远离了教育本真。

学习需要劳逸结合,而课间活动正是防止和缓解身体疲劳的有效方法,不仅能使身心得到放松,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课后,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与同学聊天、散步,能让大脑和眼睛得到休息。玩玩游戏、做做运动,不光活动筋骨,锻炼体魄,更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孩子天性好玩好动,他们在玩中能认识和探究世界,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现自己。

所以,各中小学应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及时纠偏教育观,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学校在课间管理上要主动作为。比如,加强楼道、走廊、操场等室外场所的值守;教给学生安全常识,做好自我防护,尽可能降低活动风险。同时,老师要参与到学生课间活动中,让课间真正成为孩子们释放天性、回归自我的快乐时光。

来源:红网

作者:刘传斌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