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里存款两万,给偶像打榜花了三四千”“13岁女孩花70万约稿”“8岁娃半小时打赏主播全家一年收入”等新闻,在各大论坛再次掀起了公众对于各种圈层社区内存在的未成年人超前、不理性的过度消费现象的关注。
未成年人为氪金或打赏花光家里存款、借贷巨款参与饭圈集资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人们一方面惊讶于部分未成年人参与的庞大消费数额与非健康的消费观,另一方面也在思考这种从未成年人就开始盛行的“消费狂欢”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催生了这样的消费观念与方式?
环境持续影响并塑造着人。在遵循市场经济逻辑的消费社会中,到处都充斥着商品化的文化与文化的商品化,它们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与大众文化的渲染,构成了名为“消费”的氛围。从充斥在各大平台的广告到每年的购物节,从以消费符号象征身份的逻辑,再到万物皆可成网红的流量变现逻辑……不可否认,在生产效率与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消费文化是现代化生活的代表性文化,其中的商业逻辑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伴随着网络与手机的普及比以前更早地进入到了未成年人的世界中。
同时,伴随着分众的出现与大众兴趣爱好的多样化变化,圈层化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年轻群体当中,各种“圈”成长壮大。对于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够通过在圈子里的交流、互动与消费行为,满足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的需要,但是当圈子走向封闭化、消费文化与圈层深度融合,如若再有强势资本入场,原本交流互动的空间,就会逐渐沦为有组织有目的割粉丝韭菜的利益收割链条。无论是动辄上百万的集资行为,还是不断诱导粉丝多花钱的生产模式,都容易诱导心智不成熟、家长监管不到位、经济未独立的部分未成年人掉入到超前借贷消费甚至是卷款诈骗的陷阱中,沦为他人敛财的工具。
去年,最高法发布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的规定,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也针对青少年网络消费的乱象提出建议,并要求加强平台监管与消费限制。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改变的还有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与氛围。毕竟“尾款人”“隐形贫困人口”等现象在成人世界中也不少见,社会上充斥着消费带来救赎、购买填补空虚的观念。只有当人道而又健康的消费方式与氛围成为社会主流,当社会不完全按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所运作时,那些由金钱与欲望所生的乱象才能真正地得到改善。
文/杨语灵(西南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杨语灵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