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内卷浪潮中个体的解药,真是“躺平”吗?
2021-04-13 14:35:00 字号:

内卷浪潮中个体的解药,真是“躺平”吗?

青辣椒.jpg

在“再不努力你就输了”的大环境之下,“鸡娃”和“内卷”似乎成了各方媒体尤其青睐的话题,每每出现在朋友圈总能点燃新一波的批判或是焦虑。有市场就有衍生爆款,一篇名为《一个北大学渣决定躺平了》的公众号文章以不走寻常路的姿态出现在圈子里。

“别卷了”“我躺平了”类似的话常常被大学生们挂在嘴边,“躺平”似乎也成了拒绝内卷的形象表达。文章里,“躺平”的“北大学渣”来自光华管理学院,他写道,“竞赛出身的理科大佬拿满分我能接受,但看到同为高考文科出身的同学都考了95+……卷王们在绩点制度的浪潮里乐此不疲……我彻底绷不住了……我决定彻底躺平了”,后文又讲述了自己“躺平”后“在各个兴趣点和发展道路上做出尝试”,校园公众号、时尚自媒体、视频平台博主等等。但是,看到这里的我们不妨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内卷”和“躺平”?这位“北大学渣”的所做作为真的就是“躺平”吗?“躺平”又真的是内卷浪潮中个体的解药和出路吗?

事实上,这位“北大学渣”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定义,体现出的是激烈的应试教育环境在学生脑子里刻下的“成绩一元论”的价值观。“没有好成绩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的逻辑,到了大学继续演变,变成了“没有好绩点就不能保研、没有留学、没有好就业,而没有这些我的人生就输了”。总有人抱怨,“有些人出生好像就在罗马”,但事实或许是我们从未想过为什么自己要去“罗马”,“去罗马”为什么要成为所有人的价值选择。纪录片《小小少年》里,痴迷于研究昆虫的小学生、写不好语文题但执着于制造机器人的人大附中学生,他们没有选择“去罗马”,那么他们算“躺平”了吗?

“躺平”这一话语背后的含义,往往不是“我拒绝内卷,我会努力学习而不是通过种种手段卷出好成绩”的正当反抗和批判,而是“因为我卷不过别人,所以我干脆一躺了之”的自暴自弃式反叛。或许“躺平”并未从本质上否定内卷的正当性,只不过是由于“技不如人”被迫放弃内卷,看似潇洒,实则内心暗暗不服气。“卷不过就躺平”话语体系的背后,充满着个体对竞争的焦虑和茫然无措的应激性反应,更是对自身不自信和缺乏清醒认知的体现。威廉·德莱塞维茨曾经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懂得自我尊重意味着从一开始就不会被成绩的优秀与否影响自我价值判断,奖励、成绩、胜利和录取通知书,这一切都不能定义你是谁。”自信和自知赋予人们不随波逐流的坦然和勇气。

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时间和精力本是一件应当自豪、自信且充满活力的事情,不能在学术上取得成绩并不可耻也不应内疚,不必把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自嘲自贬为“躺平”,更没有必要抱着“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将任何人在学术上的努力或成果统统扫进“卷”的垃圾堆里。努力和奋斗不是内卷,“不去罗马”也并非就是躺平。拥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敢于在热爱的领域付出精力,踏踏实实,量力而行,或许才是激烈竞争中的上上签。

文/苏美岩(北京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苏美岩

编辑:陈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