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进
2000年8月,宁波象山黄根宝、林永法等21位船老大联合发起了“蓝色护海”志愿者行动。他们的倡议得到了象山团县委等部门的支持。21年里,他们做了大量保护海洋的工作,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广泛好评。可喜的是,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保护海洋的行动。(4月19日《宁波晚报》)
从当初的21位船老大发起“蓝色护海”行动,发展到如今象山3000多条渔船有一半以上的船老大加入了“蓝色护海”行动;从船老大扩展到青年志愿者和中小学生;从捡拾海洋垃圾到保护鸟类和鱼类,“蓝色护海”行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深入和扩大。
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要告诉大家,海洋垃圾污染已经成了全球环境保护的公害,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蓝色护海”行动不应该有民间和官方之分,也不应该有船老大和市民之分,更不应该有沿海与内地之分,甚至也不应该有中国和外国之分,一句话,保护海洋,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蓝色护海”行动中来。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人都是海洋垃圾的制造者,海洋面临今天这样严重污染的局面,你我都逃脱不了干系。谁敢说,我没随地丢弃过一只塑料瓶,没乱扔过一只塑料袋?告诉你,你随意丢弃的塑料瓶和塑料袋很可能就被江河水流带入了大海,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海洋。
海洋保护协会是一家非营利组织,每年在全球150多个国家组织海岸清理活动。该协会表示,在从海滩和海洋收集到的所有垃圾中,塑料垃圾占了85%左右。此外,海水中还有无数的极小的塑料碎片。2015年,该组织的国际海岸清理活动志愿者收集了近100万个塑料饮料瓶,80万个塑料瓶盖,以及约50万个塑料袋和吸管——而这仅仅是一天的收集量。多恐怖的塑料制品污染!
塑料是不可生物降解,只能暴露在阳光下才能分解成更细微的颗粒。这些长度普遍小于5毫米,或者大约是芝麻粒大小的塑料微粒的碎片,最终归宿在哪里?在鱼肚子里。不,在人的肠胃里。你想想看,人吃了“塑料鱼”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想想都害怕。
每天有海量的塑料制品倾入大海,单靠志愿者捡得过来吗?必须要从源头上想办法减少塑料制品的入海量。譬如尽量少用塑料制品,能用环保袋就不用塑料袋;譬如严格执行垃圾分类规定,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按规定处置;尤其重要的是,不要乱丢乱扔塑料瓶和塑料袋。这是每一个公民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履行的公民职责。
功不唐捐,你节约使用一只塑料袋,不乱丢一只塑料瓶,你所下的这点小功夫、付出的这点小努力终归不会白费,一定会有所回报的。记住,从现在开始,我们都来向21位船老大学习,积极参与到“蓝色护海”行动中来。
来源:红网
作者:王学进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