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救命神器”AED,有救人能力才有获救机会
2021-04-27 22:41:55 字号:

“救命神器”AED,有救人能力才有获救机会

文/程汉鹏

近日,北京市和大兴区两级红十字会在大兴康庄公园西门内安装了一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这是大兴区除机场和地铁外,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的第一台自动体外除颤仪。记者了解到,今年,大兴区地铁沿线将率先逐步完善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合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作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4月27日 《北京青年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每年我国心脏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人。心源性猝死中,80%以上是由室颤引起的。如果能在4分钟之内消除室颤,患者的生存率可以超过50%,这也是医学上所说的“黄金4分钟”。

正因为如此,自动体外除颤仪被誉为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但媒体调查发现,公众对AED的认知水平不高,不会使用、不敢使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在不少城市,除颤仪大多陷入了这种“平常无人问津,关键时刻无人会用、无人敢用”的窘境。如在年初媒体报道,某地公共场所共布设50多台AED,但自投放以来,总共只使用过两次。显然,设备配置不足、急救知识普及度不高、施救者心存顾虑等因素,都是推广AED所面临的障碍。如果说AED是挽救生命的利器,健全的急救体系则是覆盖更广泛的保护网。在这张网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

从现实需要来看,急救应该成为每个人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这就要加大对普通公民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健康素养。在发达国家,接受过基本急救技术培训的民众被称为“第一急救员”。因为不管任何意外发生,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不一定是医护人员,可能是市民,可能是消防队员,也可能是警察。危急时刻单纯等待医疗救护人员到场施救,很可能会使伤病人员失去救治的希望。

因此,让“救命神器”发挥应有的“救命”作用,一方面要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培训、媒体宣传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人熟悉并掌握AED使用情况,尤其是车站、学校等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要率先学会并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公民急救他人的意识,只有勇于担当,挺身相助,应急救护技能才不会白学,才能呵护生命健康。

来源:红网

作者:程汉鹏

编辑:陈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