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撕掉自身标签,青年不甘于“被定义”
2021-05-10 15:28:35 字号:

撕掉自身标签,青年不甘于“被定义”

ed7fc0b1774c442d9c48166cebd15844.jpg

2021年5月4日,腾讯公司公关总监张军在新浪微博发文称:“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对此,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同天,前时尚集团总裁苏芒在节目中对内卷一词进行解读:“内卷是一种竞争压力,来自于欲望和惰性的差距,所有的苦恼只来自于欲望太高。”话语的矛头直指向身处“内卷”旋涡深处的年轻人们,这一论调也再次掀起了舆论的狂潮。

早已经济独立、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年人们”,在青年人的节日期间指责青年懒惰;在严峻的就业和竞争压力之下,批评青年人的欲望与努力的不对等,这也难免引起青年群体的不满。而对于他们的舆论指责,正是新时代青年对于封建父权威望的一次挑战。撕掉粘贴在青年人身上各种条条框框的“标签”背后,展示的是青年“不需被定义”的态度。

从古至今,社会各个群体总是不吝给予青年群体最高的期待。在过去,人们用《送东阳马生序》激励青年人勤勉好学;在现代,诗人哲学家们把青年人比作不羁的野马、初升的朝阳。这种无形之中的文化认同感既拔高了人们对于青年的社会评价标准,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作为个体存在的“青年”的个性特征。只要一想到“青年”便是朝气蓬勃、祖国的栋梁。因此,当个别的“青年人”没有达到社会的共同期待时,对青年人的指责便随之而来:从垮掉的一代、80后、90后、00后再到近日的舆论纷争,“青年”一词成了标签化、扁平化、任人修饰的模糊地带。

除此之外,张军、苏芒暗含指责意味的言论背后,还显示出长久以来青年话语权的丧失。长久以来,封建家长制和打压式教育占据上风,一个人从孩童到青年的话语空间都在被无限地压榨,在家听从长辈、上学听从师长、初入社会听从上司,“长者为尊”的道理让青年们不敢随意发表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于是一些高高在上的“非青年”们,便心急火燎地想为青年下定义,妄图以“长者”的身份,批评他们懒惰,指责他们欲望过高,对青年的行为举动指手画脚。但这一次,青年人却不再买账了。

一直被“标签化”裹挟的青年人终于夺回了自己的话语领地,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向社会传递:青年人既不需要虚情假意的致敬,更不接受空穴来风的诋毁。事实上,青年人挣脱“标签化”、拒绝被代表的态度早已明了。2020的5月4日,B站发布了“致敬青年”的宣传片《后浪》,这支视频中何冰以长者的口吻赞美青年、称赞其为“后浪”,但现实中的青年们却并不愿被代表。在知乎提问“如何看待部分年轻人对B站《后浪》的消极态度?”中,有一个高赞回答这样反问道:“这样的视频,真的是中国青年可以感同身受的吗?又或者,这只是1%都不到的年轻人呢?”

不渴望赞美,不接受诋毁,连部分自媒体也感慨道:“这些年轻人太难“伺候”了”。但笔者却在一场又一场由青年人引领的舆论风暴中,看到了青年人进步的思想: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撕开了身上披着的同质化外衣,朝着不被定义的远方前进。

文/朱晓洁 (浙江万里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朱晓洁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