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叶媛
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得上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者?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位从教者心里都或多或少有过思考,各自心里也有见仁见智的看法。作为一名在农村一线从教多年的教师,我对这样宏大的教育哲学般的问题,心中的认识是模糊的,还有许多疑惑尚未解开。直到细读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我感觉似乎找到了一把解疑的钥匙,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
情调二字是个迷人的字眼,总是让人生发无限的美好想像。当初,就是因这二字,我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了《教育的情调》这书。后来,我发现这本书真的很有“情调味”,很庆幸自己遇见这样一位“智者”。
这本书是教育现象学重要开创者、著名教育学者、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ERA)“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克斯·范梅南所著,书的内容不是很长,但在这本书里,没有硬邦邦的理论,只有敏感、机智和爱,它从故事、情境和细节探入教育核心,激活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力,在引导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时,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点燃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
教育为什么需要情调?对于此,书中提到,“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反观当下的教育实践,我们仍然摆脱不了对分数、对排名的追求,许多时候忽略了生命性这个根本所在,只是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容器。这样的教育,抹掉了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把学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生生地扼杀了。这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而,我们的教育是需要多一些情调的。
教育的情调从何而来?教育的情调在于关注、激励、唤醒、鼓舞。关注,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更好分辨出对孩子而言,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让孩子在最合适的情境下成长,而不是用一种标准、模式对待所有的孩子。激励,就是要给予孩子正确表扬与肯定,让孩子被认可、被理解,要进入孩子的世界体验孩子的感受。唤醒,就是要唤醒孩子的兴趣、求知欲、探索欲,引导孩子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鼓舞,就是要营造一个愉快、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学会聆听,让孩子尽展其长,呈现出最好的自己。做有“情调”的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可能性、儿童的可能性、教师的可能性与教育学的可能性融为一体。
《教育的情调》为我们提供了走进孩子世界的可行路径,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当我们从教育情调中获取了教育智慧,我们就能塑造出自主、自尊、独立的个体。
来源:红网
作者:段叶媛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