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日新
近几年,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持续高涨,国内不少博物馆在节假日都一票难求。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1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6%的受访者喜欢逛博物馆。64.2%的受访者感觉这几年逛博物馆的人比以前多了。73.2%的受访者表示去外地游玩时,会把目的地博物馆纳入必到之地。(5月20日《中国青年报》)
节假日,国人去游玩时,“会把目的地博物馆纳入必到之地”, “逛博物馆的人比以前多了”,这是件令人欣喜的好事。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的象征。它浓缩了一个社会多年积累的成就,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文化意识。“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我国博物馆的每件文物藏品,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它承担着传承与展示中华文明、传播历史文化与科学艺术的社会责任。公众逛博物馆可以满足他们三类的需求:一部分是有好奇心,来观看所谓的“镇馆之宝”,一部分是真的对历史文化感兴趣,一部分是青少年过来学习知识。这比游一般的名胜古迹,不仅要多一些文化层次上的收获,而且对那些年弱体衰的游客来说,可以免受不少舟车劳顿之苦。
其次,近年来,政府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博物馆恰好能很好地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进程,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等,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
民众喜欢逛博物馆是件好事,这也是对博物馆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我们的博物馆应当借这股强劲的东风,让博物馆继续走多元化、包容性发展的路子,既要建有折射中华文明风貌的国家级博物馆,也要有展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方博物馆;既需要历史类博物馆,也需要艺术、自然、民俗等专题性博物馆;既需要勾勒一业一时的大展览,也需要关注一人一物的小展陈;既需要面向大众的趣味展览,也需要学术性强的专业展陈……各有所长,特点不一,各家博物馆方能茁壮生长,博物馆业才能百花齐放,为参观者带来更多样更美好的文化大餐。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日新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