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学生不捐钱被罚站,“被自愿式”教育何时止
2021-05-21 17:40:49 字号:

学生不捐钱被罚站,“被自愿式”教育何时止

ed7fc0b1774c442d9c48166cebd15844.jpg

近日,有教师让未参加捐款的学生排队录像,并将视频发至家长群中,动员学生家长各募捐6元,此举引发舆论愤慨。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回应,已对涉事教师进行行政记过处分,调离该校;对校长就地免职;对当地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进行诫勉谈话;对该小学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

学生没捐钱就该被罚站,还得录像发到家长群里“示众”,“督促”部分没捐钱的家长,这样一种充满“变相体罚”“变相胁迫”等诸多槽点的画面,出现在一所教书育人的学校内,显然叫人大跌眼镜。

想不想捐,要捐多少,这本都该是个体的自由,任何人无权干涉。然而,老师以学生罚站、录像的形式来“动员”家长,还硬性规定捐款数额,既涉嫌对学生尊严的无视、人格的侮辱,更近乎是对学生、家长自由权利的“绑架”,有悖于募捐精神中最基本的自愿原则,也突破了为人师表最基本的底线。

我国慈善法第三十二条早有规定,开展募捐活动,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罚站,刁难了学生;录像示众,施压于家长;而涉事老师在家长群中公然将自愿性质的募捐描述成“必须完成的任务”,种种一言一行显然也已涉嫌违法。

据当地教育部门回应,本次募捐是由当地教育基金会发起,募集款项将全部用于奖励优秀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救助有特殊困难的师生以及开展“园丁之家”等公益慈善活动。由此可见,募捐的初衷本是好的,既是为了帮助应该帮助的人,同时,也是开展公益慈善教育,打小培养孩子们善心善举的需要。

但令人遗憾的是,动机虽好,可到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被量化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指标,美其名曰是在鼓励、动员,实际行径却无不透露着“命令”的口吻、“胁迫”的意味,一次本该有着良好导向、教化意义的募捐活动,到头来被扭曲成了一场“霸王硬上弓”,实属本末倒置、偏离初衷。

需要注意的是,类似现象并不鲜见。联系实际,有些学校,为了开展感恩教育,硬性规定学生们必须回家给父母洗脚、给老师敬礼;有些学校,为了开展思政教育,必须要求学生定期观看教育视频、写观后感,并且留照证明……从中又可以发现,尽管诸多教育活动的纸面文件上写明的是“自愿原则”,可“相关精神”在底下一级又一级的传达过程中,无一不是“层层加码”,或是直接设定任务指标,又或是直接与老师乃至学生的“评优评先”等利益密切挂钩。

当“自愿”沦为“被自愿”,当某些人以为的“好事儿”,在另一些人看来纯粹是出于无奈的“不得不干”,最终某些教育活动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实际意义?

“强迫式”的善意实非真善,“被自愿式”的教育更是最糟糕的教育示范。事实上,任何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首先要注重的便是充分尊重受众的意愿。过程中,更应注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一次又一次积极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受众、引导受众。如若一味单方面地将自我意志强行输入给对方,甚至行强迫威逼之实,不仅起不到该有的教育作用,反而还会导致对方产生逆反心理。此番相关视频的曝光,显然就是有学生家长不认同学校老师的行为,从而产生的必然反抗。

文/许洪鑫(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许洪鑫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