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逼学生捐款被调离,校园捐款的症结在哪
2021-05-23 20:24:48 字号:

逼学生捐款被调离,校园捐款的症结在哪

文/郭元鹏

日前,湘西某地教师对未参加捐款的学生排队录像,并将视频发至家长群中,动员学生家长募捐,此事引发社交媒体强烈关注。当地教育部门的处理结果很快出炉,除了涉事教师道歉、行政记过和被调离,事发学校校长也被就地免职,而涉事永顺县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覃某某则被诫勉谈话。(5月23日《南方都市报》)

没有捐款的学生,被教师拿出来“录像示众”,这位教师的做法确实让人反感。因此,有了被调离的处罚也是咎由自取。但处罚教师,显然不是该有的正义。对于这起事件来说,教师充其量是“帮凶”而不是“元凶”。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为何“倡议捐款”最终演变成了“捐款大赛”?或者说,这种类似的校园捐款的问题症结到底该如何解开?

校园捐款是很平常的事情,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倡导学生捐款有一定意义,这是培养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的人才的需要。也需要知道的是,孩子终究是孩子,孩子还不是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他们自己使用的所有资金都来源于父母。当然,这并非是说,倡导孩子捐款就是错误的,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底线,那就是“在意的是心意”而不能是“在意的是资金”。比如,可以倡议孩子从压岁钱里捐款,而且需要适可而止,而不是把学生捐款变成家长捐款。

说到底一句话:不能把倡导孩子捐款变成掏父母的腰包。眼下的一些学生捐款俨然成了捐款大赛。衡量孩子爱心的是捐款数额多少。有的教育部门还会以通知方式下达“捐款任务”,将“捐款任务”分解到学校,以学生数量给出捐款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了教师的逼着孩子捐款。因为,孩子捐款少了就完成不了任务,完成不了任务学校要受到批评,甚至教师绩效工资也会受到牵连。如此之下,出现“教师逼着捐款”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因此,我们要让校园捐款回归慈善的本质。捐款本身是为了扶贫济弱,是为了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互助,如果把捐款成为了一场比赛,那就难免让捐款变了味,与捐款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化定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