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南通市民房女士在查询个人征信时发现,其职业信息“工作单位”中赫然出现“专业做鸡十年”字样。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南通中心支行回应称,不当信息是由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传到征信系统的,房女士与其存在借贷关系。目前,涉嫌上传不当信息的晋商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做了删除处理。
作为反映个人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征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估,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额度等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这样重要的凭证上,却出现了侮辱性极强的字眼,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的同时也是对社会信用规范的一次打击。相关人员应该适时反思,征信报告岂是个人可以肆意妄为的“舞台”?征信资料上传的筛查和审核层面是否存在管理漏洞?个人征信系统信息上传的相关管理,绝不能是真空。
随着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的推进,征信系统接入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采集范围已经扩大到商业银行以外,既有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也有税务、法院、环保、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公共部门提供的信息,在信息采集范围日益广泛的趋势下,相关管理机制又是否成熟了呢?
根据人民银行南通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科长姜文华的解释:央行征信系统作为一个平台,数据由相关金融接入机构传送,奉行谁传送谁负法律责任的原则。从这个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本次事件的爆发绝不单是偶然事件,其背后存在着严重的体制漏洞。信用上传流程漫长,报告中的数据从放贷机构的柜台到征信系统要经历消费者个人填写、客户经理的录入、放贷机构的数据处理、征信中心对数据的整合等多个环节,任意一个环节都存在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而缺乏必要的审查机制,再加上相关责任界限不明,一旦出事,便很容易出现推诿逃避的情况。
本次案件中,晋商消费金融上传房女士的个人征信信息中出现侮辱字眼,可以明显看出该金融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向我们做出了警示,部分金融机构仍然是缺乏专业性和严谨性的,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机构本身必须加强内控,及时做出整改。同时外在的监督审查机制也必不可少。唯有双向把关,才能严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征信系统本质上是建立一种“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可以有效加强对借款人的约束,避免过度负债,改善信用环境,提升社会整体信用意识。数据质量事关信息主体的切身利益,事关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和业务发展。征信报告何其重要,决不能仅仅一删了之,必须深入调查事件原因,给公众呈上一份权威的解释和处理。
文/杨玲(山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杨玲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