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建清
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的话在网上走红之后,南方一所大学的教授也慨叹能带70多个研究生却搞不定自己孩子的学习。一时间,教授的孩子成“学渣”上了热搜。
当下,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公众极为关注的话题,社会普遍存在教育焦虑现象。在此背景下,教授出来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当在情理之中,可以理解。问题是,我们的教授们在吐槽孩子的时候,在承认孩子平庸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掩盖了一个事实:看似吐槽子女,实际上有自我标榜之嫌。
其实,在此之前,公众并不熟悉北大有这样一位被人称为“神童”的重量级教授,也不知道此人6岁居然能创造背新华字典这样的奇迹,更不了解他北大本硕毕业一路凯歌读完博士的骄人学历背景。然而,一经这样的“学霸”在网上调侃女儿学渣以后,教授的名字不胫而走,声名远播,大有独步学林之势。殊不知,正是在这样不经意的吐槽中,完成了自我标榜的“凤凰涅槃”。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总归是用别人的无能、渺小反衬出自己的伟大、不同凡响,可谓大大露了一回脸。不过,这样的露脸是在对比中牺牲孩子的自尊心下获得的,并不光彩。
这里有一个问题萦绕心头:承认孩子平庸当然不丢人,但把孩子学习成绩“比倒数第二名还有很大差距”在平台曝光,归于学渣的行列公之于众,并进行贬低乃至碾压,家长有没有事前征得孩子本人的同意?再者,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作为一个教育学院教授,把自己家的教育问题拿到社会上热议,从教育学的角度说,会不会考虑到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甚至造成一种伤害?
中国有很多成语或俗话,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诸如此类,无非是说遗传因素和生长环境的重要。我们不否认遗传的存在,但很多事实也证明,教授的儿子不一定是教授,科学家的儿子也不一定是科学家,父母是学霸不代表孩子也是学霸。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事例证明遗传有时是不怎么灵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不需要教授出来“现身说法”。也就是说,父母都是北大的,子女也不一定都能考上北大。这根本就不需要解释。
父母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谈一点看法,当然可以,但应该给孩子一点起码的人格尊重,切忌拿孩子的学习差来衬托自己的辉煌。因为这既会伤害到孩子的学习热情,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无好处,也充分暴露出不忘标榜自己不凡的自私一面。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