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琳斌
最近,各地陆续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10年前比,不少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例如,深圳以713.61万人的增量、68.46%的增幅,西安以448.51万人的增量、52.97%的增幅,引发关注。(6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全国范围看,人口继续往经济发达的一些大城市集中,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和西安的人口增长尤为迅速;从一个省份看,人口同样呈现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少数大城市较快集聚的趋势。应当说,这是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当然,也需要警惕人口过多地集中于少数一些大城市,以及由此导致的相应各类资源过于集中,因为这不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大城市本身长远发展。尤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不利于乡村吸引和留住人才。例如,成都市去年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占四川省人口的比重达25.02%。该省有21个地级市(州),全省超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一个城市,这恐怕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进城的多了,下乡留乡的必然就少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矛盾,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我们既要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又要防止人口过多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促进城乡人口、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把握好平衡点。
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本身就要求城乡一体、产业互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因此,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需要城乡一体化统筹,实现二者达成互促共进、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建设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都依然在农村,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新活力。而在各类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
与乡村比,多数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信息灵通,交通便利,文化生活丰富,社会保障有力,特别是教育、医疗占据绝对优势等,“钱景”广,发展机会多,成为从乡村吸取各类资源的“抽水机”,特别能吸引青年人。而对不少乡村来说,由于产业不振,交通落后,文化生活匮乏等原因,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大量流失,人才难引进难留下,而缺乏人力资源又导致产业更加凋敝等恶性循环。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开头第一句就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可见人力资源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需要人才,乡村振兴更需要人才。对不少人才来说,进城不过是锦上添花,下乡则是雪中送炭。有关方面应当引导城市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布局情况、历史人文特点等,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鉴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本来就占据强大优势,应当引导城市从全局和大局出发,通盘考虑一定行政区域内的城乡情况,精准施策,理性制定各类吸引人才的政策,避免为盲目扩张和乡村争抢人力,努力控制城市“虹吸效应”客观上产生的负面效应。
山东省不久前出台新政:按“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原则,在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返乡创业就业的高校学生、退伍军人,以及拥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原进城落户农村人口回农村落户。他们可以把城市的新思维、新技术、新商机等引入乡村,把乡村的美景、产品和服务等推介给城市,从而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汇聚乡村人气和活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举措既可打消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后过不好又回不去”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又可加力为乡村振兴输送各类人才。
让愿意进城打拼的安心留城,让有志到乡村建功的顺利下乡。山东的探索有利于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壁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均衡发展,值得借鉴。
来源:红网
作者:黄琳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