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有针对性地考证,才是王道
2021-07-08 23:32:01 字号:

有针对性地考证,才是王道

文/林日新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15名职场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3%的受访者考过证,73.1%的受访者建议要结合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考证。(7月8日 《中国青年报》)

为了增加职场竞争力,不少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证中。考证其实是一种追求上进的表现,值得点赞。这比起那些忘记自己上大学的初心,整天沉迷于网络那虚拟世界的学生来说,要好得多。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证到用时方恨少。笔者有个上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外甥,临进大学时,我三番五次地叮嘱道:“你进大学后,首先争取把普通话学好,大二前就要把普通话二甲证拿好,然后在大三时,争取把教师资格证拿到,以后才有资格考教师编制。”他当时点头认同,可在大三时,我问他拿到哪些证时,他黯然地说,只拿到一个普通话二乙的证,教师资格根本没有参加。事后,我从他的大学同学口中了解到:他读大学时,他不求上进,别人学专业他打游戏;别人考证,他睡懒觉;别人的专业学习向高分冲刺,他只求能及格……

当然,大学生考证也不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调查数据显示:96.3%的受访者考过证,其中66.9%受访者有1-3个证书,29.4%受访者有4个及以上证书。有的学霸甚至拿到10多本资格证书,殊不知,这些证书来之不易,考取的每个证书需要付出的价值非常高,有的多达上万。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地考证必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更何况一些学生依靠着“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花费专业课时间学习而取得证书,这种考证行为既耽误大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了时间精力成本、社会资源的浪费,又可能发展为自身的累赘,使得用人单位对其能力水平产生质疑。事后,这些证并无用处,往往束之高阁或压入箱底,那就得不偿失了。

大学生考证切忌跟风——看到什么证书“含金量”高就考什么,而是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事业发展的需要,有规划性有选择性地考证,考以致用,才是最经济的。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日新

编辑:陈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