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1921》,一首理想主义的赞歌
2021-07-11 17:14:56 字号:

《1921》,一首理想主义的赞歌

青椒计划系列评论.jpg

人们时常会想,为什么有的人甘愿放弃自身的一切,去投入到一场风险不可预测的事业当中。比如出身名门望族、学业优异的瞿秋白,完全可以在一个旧社会中为自己谋得一份安稳甚至富足的生活,却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开创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困惑在看过《1921》后得到了解答。电影呈现了历史的横切面,我们能看到,在1921年,那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如何建立中国共产党,如何为民族前途、人民幸福日夜忧虑的。他们不去想自己能否看到黎明的到来,却依然为突破黑夜的阻拦奋力拼搏。

这是因为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有自己,更有着每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他们惦念着底层的百姓,那些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却仍然吃不饱穿不暖的工人,那些遭上饥荒却要连口粮和种子一并交税的农民,这都是中国共产党想要拯救的人民。

同时,这群充满理想的青年不仅关心同时代的人,还惦念着这片土地上的下一代人。电影中,李达曾三次与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在窗前对视,不难想象当时他的心绪:倘若我们这一代人安于现状、麻木不仁,那么我们的孩子将仍然生活在旧社会,继续目睹和遭受无尽的苦难,如此一来,我们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父辈。

重温历史,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将感动与思考转化为当下的动力。如今,倏忽间百年已过,今日之中国不再是那个内无人权、外无主权、积贫积弱的国家了,但我们依然需要更多新时代的新青年站出来。历史的进程越是到深处,要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越具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百年前的先烈是要努力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今天的我们,则是要把前辈们描绘的蓝图一点一点的变成现实。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一个老人都能拥有安定的晚年,每一个成年人都拥有生活的尊严。

电影中,李达对着有些迷茫的同伴念了一段鲁迅先生的警世恒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告诉同伴,停滞了前进的脚步,不能振作起来,希望再美好那也只能是空想。

十五年后,鲁迅在病榻写了另一段话,或许更加适合激励当时的青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这也是生活》。

生活不仅是自己的一日三餐。秉着理想主义的光亮,在这现实中勤恳的做事,这也是生活,这也应该是当代青年该追求的生活。功成不必在我,但要相信功力必不唐捐。

文/张雨龙 (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雨龙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